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儿科 > 热点资讯 > 正文

小儿偏头痛是怎么回事 推荐中医验方治疗

2016-04-25 09:16:50      家庭医生在线

小儿偏头痛这种疾病我们都不会感觉到陌生吧,孩子患上了这类疾病的时候,家长是最容易着急上火的,看到孩子痛苦的样子,家长们非常的难过,那么,小儿偏头痛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小儿偏头痛的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偏头痛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形成的局部颅内外血管对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阵发性异常反应。紧张、恐惧、激动、睡眠不足、气候变化、噪音、闪光刺激、某些特殊食物的摄入如奶酪、巧克力等因素,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二)发病机制

偏头痛真正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提出了许多学说,但偏头痛发作时颅内、外血管舒缩障碍已被证实。

遗传因素 现认为偏头痛与遗传有关,其阳性家族史为50%~80%。双亲都患偏头痛的,其子女患偏头痛的约占70%;单亲患偏头痛的,子女的患病机会约50%;单卵双胎共同发生率为50%以上。这些都表明遗传因素在偏头痛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为多基因遗传。但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和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例外,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致病基因可能定位于19p13.1~13.2。Ducros等于1997年将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q21~23,提示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

血管源学说 认为偏头痛的先兆症状与颅内血管的收缩有关,随后由于颅外血管的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而诱发头痛。20世纪90年代Olsen进一步发展了血管源学说,提出有先兆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是血管痉挛程度不同的同一疾病。

神经源学说 认为偏头痛时神经功能变化是首要的,血流量的变化是继发的。

(1)神经递质假说:5-HT在偏头痛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使血管壁产生无菌性炎症或通过受体使脑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脑血流下降引起头痛。β-内啡肽、甲硫脑啡肽、P物质、儿茶酚胺、组织胺、血管活性肽和前列环素等神经递质,亦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

(2)扩散性抑制假说:是指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质后出现的由刺激部位向周围组织呈波浪式扩展的皮质电活动抑制。这种抑制以波的形式非常缓慢地通过皮质区,皮质扩散性抑制伴有明显的大脑血流减少(持续2~6h)。此假说可以充分解释偏头痛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但不能成功地解释头痛。

在生活中患上了偏头痛,一般患者都会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只有做了详细的检查,偏头痛的疾病才会慢慢的康复,小儿偏头痛的检查方法有:

脑电图检查:一般认为 偏头痛病人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 脑电图的异常发生率皆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是 偏头痛病人的脑电图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可有正常波形 普通性慢波 棘波放电 局灶性棘波 类波以及对过度通气 闪光刺激有异常反应等各种波形 小儿偏头痛脑电图的异常率较高达9%~70%不等 可出现棘波阵发性慢波快波活动及弥漫性慢波。

脑脊液检查:偏头痛病人脑脊液的常规检查通常是正常的 一般情况下脑脊液的淋巴细胞可增高。

脑血流图检查:病人在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图的主要变化是两侧波幅不对称一侧偏高或一侧偏低。

脑血管造影检查:原则上偏头痛病人不需进行脑血管造影 只有在严重的头痛发作高度怀疑是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才进行脑血管造影 以期除外有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等疾患 无疑 偏头痛病人脑血管造影绝大多数是正常的。

血小板机能检查: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可升高;偏头痛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有反复循环性发作性头痛、恶心、呕吐、怕光、头昏等症状。常于青春期前后发病。

中医在对小儿偏头痛的治疗上讲究辨证论治,具体方法如下:

气虚头痛

主症:头痛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等。

治法:益气固本。

方药:补中益气汤。太子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

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养血滋阴。

方药:加味四物汤。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芩、甘草。

血瘀头痛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芩、甘草。

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生姜、天麻。

(责任编辑:吴任飞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