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竹鼠断奶后容易发病的原因及措施
幼鼠断奶后两个月由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本文从发病原因、母源抗体变化规律和措施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以期为广大鼠友在幼鼠的饲养管理上提供参考。
一、发病原因
断奶后由于鼠池变化,温度、湿度、气流都会发生改变。由于幼鼠皮下脂肪较薄,体温自我调节能力差,环境温度的降低对幼鼠的应激会较大。同时,断奶后幼鼠转到大池,母仔间的天然联系被隔断,再加上不同窝的幼鼠混群,这些变化都会引起幼鼠心理的极大恐惧和应激甚至引发疾病。
(一)营养因素
断奶后幼鼠的采食方式由吸吮母乳变为采食饲料。在干物质的磨损作用下,幼鼠的小肠黏膜萎缩、绒毛变短、隐窝加深。蛋白的摄入也由原来的容易消化吸收的酪蛋白变为消化率较低的植物性蛋白(或者动物性蛋白),容易导致腹泻。
(二)免疫因素
新生仔鼠缺乏主动免疫的能力,只能靠母乳提供的抗体和活性成分来获得被动免疫。幼鼠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到三月龄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从幼鼠断奶后到三月龄内,一方面幼鼠无法继续获得母源抗体,另一方面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极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
(三)消化因素
幼鼠消化功能能否充分发挥与消化道酶的活性密切相关。仔鼠出生后从母乳中获取营养物质,消化道中的乳糖酶活性较高。断奶后,幼鼠由吸吮乳汁变为采食固体饲料,而相应的消化酶活性尚未提高,从而导致幼鼠消化功能的下降。四十日龄幼鼠断奶后一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大幅降低(这也是断奶后幼鼠的食欲下降的原因),大部分酶的活性需要在断奶两周后才能恢复或者达到断奶前水平,而胰脂肪酶活性即使在断奶两周后仍难恢复。另外,采食固体饲料会对肠绒毛造成损伤,也会影响幼鼠的消化吸收。
(四)生化指标变化
据动物学家研究,动物在发生断奶应激反应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升高,血清尿素氮水平升高,血清球蛋白水平降低,断奶后腹泻幼龄动物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升高。发生应激反应时,糖皮质激素含量立即升高,而糖皮质激素属于免疫抑制类生化因子,反过来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造成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疾病。
二、母源抗体变化规律
母源抗体对断奶前的仔鼠有天然的保护作用,然而,断奶后一到两周母源抗体急剧下降直至消失,幼鼠自身的免疫系统和后天免疫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容易出现免疫空白期,从而感染疾病。
三、措施
(一)饲料过渡
断奶幼鼠目前主要采取缓慢过渡的方法来解决应激问题。断奶后保持原料、原窝不变,逐渐过渡,并适量添加抗生素、维生素,以减少应激反应,饲料要保持清洁,防止霉变,剩料及时清除。保证日粮喂量均衡,避免因突然大量进食而腹泻。
(二)环境控制
断奶幼鼠适宜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5-30℃。保持鼠池干燥、清洁、空气清新。
鼠池湿度过大会增加寒冷和炎热对竹鼠的不良影响,相对湿度以65%-75% 为宜。
每日必须清扫1次鼠池,保持池内干净卫生。同时每周消毒1次。
(责任编辑:陈晓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24 岁经常痛经一天,多泰脉血康胶囊
2024-10-28未按时服用逍遥丸,此药作用及必服原因
2024-10-28康妇软膏使用多久算一个疗程?
2024-10-28老婆怀孕后能吃金鸡胶囊吗,对胎儿有影
2024-10-28如何辨别美卓乐甲泼尼龙的真伪
2024-10-28瘙痒伴少量黄色脓液及宫颈糜烂能否用药
2024-10-28宫颈糜烂患者能否使用保妇康栓
2024-10-28同房后阴道有灼热下坠感,检查白带能确
2024-10-28
热门文章
产后康复全攻略,这些关键项目不可错过
2024-10-28如何为宝宝准确测量身高
2024-10-25儿童换牙齿注意事项——护理、饮食与问题应对
2024-10-24宝宝厌食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2024-10-23探究14岁少年身高的标准与影响因素
2024-10-22一个月宝宝怎么护理?专业指南来了!
2024-10-22一岁三个月宝宝食谱全解析:营养、美味与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岁宝宝营养食谱:成长营养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