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儿科 > 儿科疾病 > 其他疾病 > 正文

恶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2017-06-29 17:40:16      

恶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的巨细胞贫血。此时胃腺可严重萎缩,壁细胞丧失,不能分泌内因子,而内因子是维生素B12吸收的辅助因子,80%以上的患者胃窦部无变化(A型胃炎)。

有多种迹象提示本病具有免疫学和遗传基础。在恶性贫血患者,90%患者具有抗壁细胞及其成分的抗体,包括抗内因子和质子泵H+,K+-ATP酶抗体,而在其他类型的萎缩性胃炎中,存在这些抗体的患者少于20%。半数恶性贫血的患者同时有甲状腺抗体,反之壁细胞抗体也可见于30%的甲状腺炎患者。

在恶性贫血患者的亲属中,10%~20%可出现恶性贫血样胃炎和萎缩,65%有壁细胞抗体,20%有内因子抗体。低球蛋白血症也可能与恶性贫血相关。最近研究发现某些恶性贫血患者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引起。胃切除,长期应用H2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粘液水肿也可导致相似的内因子分泌缺乏。偶尔恶性贫血为先天性的。

但恶性贫血患者发生胃腺癌的相对危险度是年龄配对对照组的3倍,虽然通过胃镜监测胃癌的发生尚无定论,在没有获得进一步的资料前,初始内镜检查可能是合理的,若无组织学异常(如发育不良)或症状变化,内镜随访无必要。由于无酸,胃泌素分泌不受抑制,故血清胃泌素升高(常>1000pg/ml)。除胃肠外替代维生素B12外,无需其他治疗。

(责任编辑:杨绮琴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