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儿科 > 热点文章 > 正文

560克“巴掌宝宝”一路闯关,运动、智力发育追上同龄人

2023-03-13 13:25:20      

“这个孩子能活下来并且能说会走,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余韶卫主任和康复技师麦凤娇在科普讲座上,分享了一位“巴掌宝宝”的故事。这位胎龄仅27+6周、体重560克的双胎儿之一名叫岚岚(化名),一出生先后就遭遇重度窒息、宫内已提示单脐动脉、发育迟缓,且臀位足先露合并产伤致左股骨骨折等多重高危因素。经过新生儿科的联合骨科、眼科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岚岚不仅顺利闯过生命“难关”,而且现在健康成长、活蹦乱跳,智力已经赶上正常发育水平。

出院后迎来康复“挑战”

这位特殊的宝宝,刚出生时只有560克,是余韶卫经手的宝宝里最小的案例。一出生就面临生命的挑战,经过医生的复苏抢救和一百多个日夜的精心守护,她顽强地开始了自主呼吸、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左股骨对位基本吻合、与右股骨长度基本一致,眼底检查基本正常,终于在快满4个月时顺利出院了!

“巴掌宝宝”迎来了回家的日子,她的爸爸妈妈都无比欣慰,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出院后的小岚岚发育得怎么样?她能否追上其他正常的宝宝,或者说追上她的双胎姐姐呢?出院诊断显示小宝贝“缺氧性脑损害、生长发育迟缓”,除了从新生儿期已开始干预的营养脑神经,运动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康复治疗也刻不容缓。

余韶卫介绍,当时对岚岚的发育情况特别是智力方面是不抱太大的希望的,更别说能不能走路,现在孩子不仅能正常走路活动、语言交流,智力也基本追上来了。“婴儿的脑损伤一旦发生,治疗愈早,疗效愈好。一旦错过治疗的关键时期,以后再治疗,困难也将增加许多,甚至可能耽误孩子一生。”在余韶卫和儿童康复团队的讨论下,医院为岚岚制定了科学、精准的康复方案,由儿童康复技师麦凤娇负责宝宝的早期康复。


小宝宝在康复肢体放松

康复训练“过关斩将”

第一次进行门诊训练时,就迎来了挑战。刚开始还没5分钟,小小的岚岚就出现脸色发绀合并“三凹征”,疑似胃食管返流致气道阻塞。经过体位管理、拍背、高浓度吸氧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小宝宝很快转危为安。经此一次,治疗师更加谨慎,为岚岚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无论是俯卧抬头、翻身,还是坐位平衡、爬行、跪姿、站立等等,麦凤娇都会严格控制每节课的治疗强度,如利用Bobath球矫正斜颈、核心肌群耐力训练等,力求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岚岚的运动能力。

发育迟缓、大小运动跟不上,岚岚的家属们难免会焦虑。麦凤娇耐心地跟家长解释,康复训练是根据宝宝的实际能力来做的,而不是按月龄来说多大就要干什么,康复的理念是要先把基础夯实了,按部就班地训练,只要宝宝自己每天是有进步的,那么达到同龄人水平的希望就很大。

经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家属们逐渐信任和配合医院,并且风雨无阻把岚岚送过来训练,除此之外,他们平时在家也会根据技师的指导,引导岚岚训练,见缝插针寓练于乐,例如因为新冠肺炎导致居家的一段时间,岚岚在家人的陪护下,终于稳稳地站了起来,站位平衡技能成功掌握。

岚岚的妈妈表示,正是因为医院不厌其烦地宣教,让她以及家人明白居家康复的重要性,家-院合作,才能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健康成长。为此,家属满怀感激地给儿科专家团队写了一封感谢信,宝妈表示,因为坚持相信余主任团队,所以自己的宝贝才能健康长大,医护人员们都在努力帮助这个孩子,自己和家人更不能轻易放弃。


现在的岚岚能牢牢站定、乐观坚强

最后,麦凤娇表示,儿童保健的意义,就是通过对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评估,将其神经心理发育按正常、或是偏离正常以及偏离程度进行区分。为有需要的儿童制定个体化的阶段性指导内容和训练方案,促进五大能区协调发展,定期做好阶段性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评估,采用 “评估—指导—发展—再评估”的模式,让孩子的潜能及早得到最大发挥。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通讯员:胡颖仪 孙冰倩)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