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需要“坏”父母》连载——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学知识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文化又是什么呢?人类学家伊摩根 ·赛格(Imogen Seger)曾经为其下过定义,在此我将借用这个定义:“首先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借助这种符号系统,人类群体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加以整理、描述并解释说明。文化是某个人群需要共同遵守的公约。这种公约会对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生活以及人与大环境的关系进行规范。这种公约,可以对人与大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和调控。文化是大家共有经验的集合,而这些经验则通过共同生活圈内人们之间的交流被吸收、筛选,最终再以文字或其他方式得以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最重要的经验会被保存下来,充当用以传承的主题。这样的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会影响到文化圈内成员对待新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态度和方法……文化不是一种突然出现的现象,而是代代相传的事物,文化对社会群体中的新增成员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之于他们,就像空气、阳光和食物一样重要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东西的重要性能够和文化相比了。 ”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要经过学习,遵守所处社会中的文化规则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这种过程和现象被人们称为“对所处社会文化的适应”或者“社会化”(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其意义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换用)。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想象出“社会化”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就“社会化”自身而言,整个过程充满了内部矛盾:成长中的孩子总是在接收新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的接收只是被动的,他们通常并不能意识到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潜在的价值(被个人或团体视为重要的、不可侵犯的并成为个人行为和社会准则基础的东西)。一个小孩子因为打了另外一个小孩子而被自己的父亲斥责,但他同时也可能感觉到,他的父亲在私底下是赞成他的“男子汉式”的举动的。如果一个黑人孩子被一个白人孩子“友好”地对待的话,那么这个黑人孩子可能就很难相信老师讲的关于社会平等的内容了。 ①
孩子与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如同我们总是想要看到的情况一样 ——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永无止境的温柔、只存在于传说的古代社会里的无条件的迁就)不谈,童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烦恼的人生阶段”。②更有甚者,有些孩子的生活状况已经不能用有没有烦恼来衡量了,就像接下来的例子中提到的孩子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原上住着许多赞比亚人,这些人属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而不同种族和部落
之间总是充满了冲突甚至战争。 10岁以前,孩子们得到的照顾和看护几乎都来自母亲。这些孩子总是紧绷着自己的神经,有时可以一声不吭、连续沉默寡言好几年,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几乎没有见到父亲的机会,因为自己的父亲不和他们居住在一起,而是住在另外专门为男人们建造的屋子里。差不多 10岁以后,男孩子需要接受极其严格的、残酷的、会伤害到身体和精神的训练。没有任何预警的,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母亲,被赶进充满危险的森林里, 在那里忍受饥饿和毒打。从森林里回来以后,他们也搬到专门为男人们建造的屋子里,在那里他们将接受与性有关的知识,完成他们的成人仪式。从此以后,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不能和自己的母亲以及任何其他女性接触。 ①
这个例子或许会给大家留下这样的一种印象,只有在男人的世界中,年长者才会对后生做出这样的具有攻击伤害性的事情。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成人以具有侵略攻击性的手段来对待孩子是不分性别的,当然也不是男性的专利 ——这样的例子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可以信手拈来。在苏人(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一支)群体中,当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如果孩子咬了母亲的乳头,那么母亲会重重地击打幼儿的头部。母亲希望击打行为能够激发孩子的怒气,这样他们才能在长大后成为勇敢的猎人。 ②在位于南太平洋中的卡罗利来群岛上,生活着一群被称为“伊法鲁克人”的原住民,这个群体人数很少,与外界接触也不多。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头三个月中,必须每天三次被送到自己的祖母那里。从凌晨开始,祖母就开始给他们洗冷水澡(人类学家 M.E.斯派罗在记录下这一情况的时候还同时写道,自己每天清晨都是被孩子们凄厉的哭声和惨叫声惊醒的)。③生活于加纳北部或象牙海岸(即科特迪瓦共和国,旧译象牙海岸,源自法语,因盛产象牙而得名)境内的塔伦西人从产褥期就开始朝孩子身上浇热水,用草药熬成的汤水从孩子咽喉部位开始浇起,然后向下流淌到全身。其他的种族和部落也都用自己的方式来“虐待”那些可怜的孩子,可能具体手段不同,但是无一例外的,这些方式总是让人 痛苦不堪。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就不在这里一一罗列了。但是仅仅从上面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土著人民的生活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了。有些人厌倦了大都市里的生活,他们梦想着从“原住民”的生存环境里找出自己“失落了的幸福”(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曾经推崇过这种观点,而这本书中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赞同作者观点的人会追随作者,做出和作者书中描写的那种举动 ①),而上面的例子或许会让这些人受到严重的打击,因为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不仅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理想国度,而且还是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充满了血腥、暴力和痛苦的地方。
今天,我们将“来自父母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综合我们刚才看到的例子,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社会中的这种现象其实只是个例。人类的繁殖过程决定了孩子从存在的那一刻起就与父母之间有了斩不断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基因决定的),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天生就有关爱孩子的倾向;然而这种对孩子的关爱倾向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范围,关爱倾向的实现与否会因为个体差异而存在很大的不同 ——有的和文化准则一致,有的甚至与文化准则处于完全相反的对立面。父母在对待孩子时,他们付出的关爱在多少和程度上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这种关爱既不是“源于自然的”(不是由基因遗传而形成的固定的人类行为模式),也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价值方针得以固定下来的。价值方针起源于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并最终得以确定,但是父母应该如何关爱孩子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每一个团体中都有一系列的影响源(“社会化代理中心”),这些影响源将对个体进行社会化教育。在不同的团体或社会中,社会化代理中心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归根到底 ——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是如此 ——所有的社会化代理中心还是可以被分为反复在历史中出现的那几类。这种分类既可以以社会学中的准则(例如从看护人员的不同角度出发,从父母、兄弟姐妹到同龄的玩伴等等,进行研究进而得出结论)为标准,也可以以文化形式的内容为依据(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相应的文化尊崇者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应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惩罚,例如,有的人会嘲讽宗教仪式。通过这种具体的文化内容中的差异,研究人员可以对文化进行分类 ……)。${FDPageBreak}
在小孩子刚出生的那几个月里,照顾和看护他们的任务主要都是由父母、哥哥姐姐和亲戚们来承担的。这个人群在照顾小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使用一些方法和策略来限制小孩子的一些行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进行矫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们的活动能力变得更强,这时他们更加需要同龄玩伴,玩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也在他们的身上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有时孩子们会感觉到这种伙伴关系给自己带来压力,其实在现在的这种工业社会中,来自同伴的压力及其产生的作用已经没有以往那么大了,即使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里,源于伙伴关系的压力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在远古的部落社会中,源于伙伴关系的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压力是促使大家一致行动的基础条件(详见于第七章)。有时为了惩罚同伴中某个人异常的、不合群的举动,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会对这一个人进行嘲讽捉弄,或者将这个人驱逐出这个群体,有时还会对这个人进行恐吓,诅咒他的行为会受到超自然力量的报复(《亲爱的上帝见证这一切》)。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其他的社会化要素,如血腥的复仇和武力自卫,在如今的工业社会中已经不再占有主导地位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共同生活形态而言,除了各种公共机构和制度(如学校以及由学校深化发展来的义务教育制度 ①)的建立以外,社会价值和社会准则的内在化应该算是最为重要的:个体也成为一个可以能够对自我进行控制的社会化代理中心。在提出了“从他者制衡转向自我制衡”的概念以后,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诺贝特 ·伊利亚斯( Norbert Elias)完成了自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文明的进程》,在这本书中,诺贝特还详细地说明了“从他人制衡转向自我制衡”的主要特点。 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宣扬公民的传统美德需要和感情控制结合起来 ……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选择合理地控制情感 ……从 18世纪晚期以来,建立学校已经逐渐变成国家的任务之一,相关的主管机关也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制度的完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来,体制沿用到今天。社会准则的传播和公民个人意识的产生都植根于这种大的教育制度下,而形成于这种条件下的公民意识会将他人制衡内化,并对自我情感进行控制。面对社会的变迁和隶属关系的转变,感情控制不仅仅是指能够隐藏扼制自己的冲动,还要求能够保护自己不受内心恐惧的侵袭,因为这种恐惧有时会引起毁灭性的灾难 ……”社会科学研究专家托马斯 ·克莱斯本( Thomas Klein-spehn)如此说道。另外一位社会学家指出:“对直接的身体机能的掌控是我们情感控制的开端,但是情感控制的结尾并不仅仅是能够持久地忍受久候不至的满足。无论从组织上还是从技术含量上来讲,这个社会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团体,而高水平的情感控制则是维持这个社会有序运转的必需品。 ”①我们所看到的团体或联盟就产生于这种条件下。 ②
弄明白每一种发展会带来的什么样的结果是一件十分紧迫也十分必要的事情,在这里,我将用极其贫乏的社会学语言为大家加以举证和说明。父母们都拥有一个理想——“成为更好的父母”,他们也因为这个理想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他们深感绝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泥潭,而充斥在这个泥潭中的满是义务和自己必须完成的事情。社会和其他外部势力只强迫他们承担起无止境的责任和重担,没有人会注意到父母们本身不情愿的“具有颠覆性的”感觉和想法,更别提允许他们尽情地享受享受生活了。(直到父母们的忍耐达到了极限——“我们忘了自己了!”——这种感觉随时都可能侵袭自己,家庭又变成了大家激烈争辩、满是冲突的场所。)感情控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后果当然还不止如此。一方面孩子接受越来越多的准则规范,另一方面“儿童的自由发展余地”因外部强制因素(如越来越复杂危险的城市交通、家庭住宅变得越来越小)而变得越来越狭窄。这些现象究竟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阿姆斯特丹人曾专门为此举办了一场大会,这次大会以“孩子和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环境”为主题,引起了大家的激烈反响,并用下面的这段话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现在,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独自在家以外的地方玩耍,还有些孩子则因为太过稠密的日程安排计划而根本没有时间出去玩耍。此刻的孩子还未曾想到,迟早有一天他们是需要独立的。荷兰地理学家莉亚 ·卡斯滕( Lia Kasten)提出了这一论题 ……在卡斯滕的认知中,现在的来自中产阶级的小孩子一直成长在成人们密切注视的眼光下,这种密切注视的眼光会一直伴随着他们到 6岁。‘以前,即使是仅有 4岁的小孩子,父母们也会允许他们在外面的街道上玩。’卡斯滕说道,‘现在,这种现象几乎已经看不到了。’而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由于车辆越来越多,犯罪现象也偶有发生,所以很多家长认为街道马路是很危险的地方,将这些地方列为孩子玩乐的禁区。父母通常会为孩子计划一个节奏紧张的下午活动安排来取代孩子独自出去玩耍的时间。 ”①
在人类学家眼中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工业化社会所有和“社会化”挂钩的事情以及与“教育”相关的概念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少的家长会选择生育多个孩子,然后家庭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小;家庭中仅有的孩子就背负了父母所有的期望和要求,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他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在这种让人不解的、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下,他们身上背负了数不尽的看似轻微却无处不在的各种各样的义务 ——从家长会到儿童津贴的核算。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伊丽莎白 ·贝克( Elisabeth Beck-Gernsheim)在她的一篇关于幼童研究的个人评论中曾这样写道:
“或许,按照我的猜测,那些职业女性更愿意和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搂着他们的脖子亲吻,而不是一直严格遵守着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时间规定,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各种任务。她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举动 ——站在已经打烊的店铺门口(如超市、药店、长途电话局),一动不动,承受着周围人指责的目光,她们因为这种举动被认为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没有组织的’、‘无效率的’人群。在与孩子互动相处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我们不得不注意,那就是这种互动相处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因为这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时间节奏。 ”(很多人认为这种互动十分浪费时间或根本没时间进行。)①
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同步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一要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时间压力 ②的不断增大,人们会对不同的工作日程表进行不断地调整,然后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完成额定任务;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在完成各种烦琐的家务活过程中,还要同时负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总的来说,现代社会时间压力和效率压力都在不停地增大。与此同时,不停增加的还有家庭生活中的经济负担。这一切变化都意味着,父母们需要达到的要求变得更高了。许多父母将这种要求内化以后,立刻借助与孩子之间的每一种冲突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抵制情绪。许多人在决定成为父母之前,会做一份十分周密且长远的计划,甚至计划到孩子将来的成长发展和学校成绩状况,以及打算好忍受因孩子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工作上的不便和经济负担。在朋友圈中,他们发现自己成了少数派的成员,与之相对,不孕育子女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庞大。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些成为父母的人为什么希望别人能够给予大量的精神上的鼓励了,因为他们真的在进行一种刺激的冒险行动(养育孩子)。但是,事实情况却是,朋友圈中没有人会因他们的行为而赞扬他们 ——有时甚至更惨,他们的行为还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摒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将自己的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同,一种成就感)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像预先排练好的一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连番上演。有时孩子看事情是十分果断且直截了当的 ——我曾经问我的儿子多米尼克一样,为什么他认为自己需要父母,他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后回答道:“打扫卫生、做饭、念书给我听、亲吻我 ——多就这些事情。 ”${FDPageBreak}
为什么孩子终究还是需要父母
之所以以这种方式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代表了孩子们的一种态度。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进化理论中也常常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繁衍的成果首先得到了肯定,某些基因组合也得到了传播:每一位成为父亲或母亲的人都应该被“奖励”,因为他们都为了自己孩子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多变的文化产物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最重要的改变则在于人类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生物基因进化领域,人们只有通过后代和不断地繁衍才能完成基因的遗传。在文化进化领域中 ——十分幸运的 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这种变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印第安苏族人和斯巴达人衡量好父母的标准是,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坚毅的战士。今天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父母究竟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被打上了生物学知识的烙印,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包括了 ——根据人的双重属性 ——生物学和文化两个次元。所以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基本架构。大致说来,父母是营养基(来源于衣食父母这种说法)和训练伙伴。
这个答案让一件事情变得明朗化了,那就是父母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但是如果父母长时间地一直发挥这两种功能的话,那么后代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因为这样父母顾忌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孩子的利益。换句话说也就是:将自己变成可有可无的角色也是父母们应该扮演的角色之一。很
明显,这样做可能意味着父母们必须要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然而,遇到这种问题时,很多父母却尝试着将过错推到他人身上,并将自己感觉到的精神负荷再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对于某些所谓的“好”父母,即使到最后或许也没有人能够看透,如果他们老是尝试用这种方式做事的话,他们将与自己的孩子渐行渐远——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很早以前就对他们的这种尝试免疫了。真正的“好”父母必须弄清楚情况,暂时忍受这种短暂的痛苦,并在适当的时候保持自己的尊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过程将一直存在,直到父母死亡。父母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为自己的子女创造适合他们生存与生活的空间。当然,这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人类身上文化的烙印导致父母们必须这样做,即使他们有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唯有当他们的必要性减退,变成“多余”的人群时,他们这种被勉强的感觉才会得到释放。由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媒介——文化的关系,父母的角色与生俱来就包含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良后果,即本书的主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作为“营养基”的父母
“营养基”这个词无疑是一种十分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法,即使仅仅按照字面意思来看,人们也不难理解。婴幼儿和未成年的小孩子都没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 ——他们需要水、食物和其他的矿物元素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他们还需要衣物(至少在我所在的地区是如此)以及必要的身体护理和保养。与存活下来一样重要的还有肢体接触和信息的输送 ——他们需要父母给他们安全感,需要被父母疼爱,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重视。以上列举的所有“精神养料”都是和一幅名为“母亲眼中的光辉”的画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看到这样的一幅画作(这是一幅深具独创性的画作,出自美国心理分析学家海茨 ·科胡特之手。这本来只是一幅通俗作品,但是这幅作品却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调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FDPageBreak}
作为“训练伙伴”的父母
许多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人类,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没有感觉和理性的生物。尽管如此,为了掌握生存中必备的技能,人类还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面。而这些学习过程对于一个个体以后的生活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父母们总是喜欢将自己看做是孩子的老师,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扮演着“老师”这个角色。但是当父母们还一直为自己的重要性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他们作为孩子老师的地位已经开始下降了,父母们或许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始终高估自己,但事实却早已发生改变。也许父母们还不知道他们还有另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成为孩子的实验对象。当孩子们想尝试什么新的事物的时候,他们拿自己的父母来做实验,从他们身上得到实践经验。
“你这个该死的同性恋!”我的儿子要做一件事,我却不允许他做,于是他就这样愤怒地朝我咆哮(我也想将这件事情永远烂在自己的肚子里,但是……)。发生这件事的时候,家里正好有客人。当时他 7岁,自然不知道“同性恋”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却清楚地了解,这句话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 ——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发泄并引起了他人该有的反应;事实上,我真的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但是诧异的程度却远远赶不上我妻子的女性朋友。乍然听到如此劲爆的话以后,我妻子的这位朋友低声但却坚定地说道:“我觉得,我们还是先离开一下比较好……”
面对来自孩子的挑衅,我从来不认为父母们应该永远用轻松愉快、镇静泰然的态度去处理(例如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处理前面提到的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啊,这真是太好了,你的词汇量又扩大了,宝贝……),我甚至从来就没有这样认为过。孩子们总是想要知道,当他们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以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人们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让孩子知道,面对他们的过分举动,周围的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有时也会倾向于用极端的反应来回应他们,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他们可以借此明白大人的底线究竟在哪里,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做的。如果当孩子做出极端过分的举动时,父母还用一贯的沉着冷静和温和适宜的态度去对待他们,那么下次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孩子会用更过分的手段来进行自己的试探行为。真正重要的不仅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真实反应,还有事后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对事情本身的解释说明。我这样重复强调这一点,只是因为有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还存在着疑惑(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我比较倾向于采用一些冲动极端的方式来回应孩子过分的举动 ——事实上我也的确这样做了。有时在我实在忍受不了而选择对孩子们进行“狂轰滥炸”以后,我会在事后请求孩子的原谅。同时我以自己的举动告诉孩子们:不要将一个人逼到极限了还紧追不舍,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必须考虑到这个人随时都可能失控,并早做防范)。
在这本书中,“父母究竟有什么作用”这个话题还会被多次谈到,同时会讨论到的还有父母们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时遇到的心理难题,比如,为什么我要勉强自己接受这样的一个角色以及我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在本章节内容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还要再次明确声明一件事:在抚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要成为最优秀的父母”是所有父母们的美好愿望,但它同时也还是一个极大的精神负担,而作为人类父母的我们,真的没有必要给自己施加如此大的压力。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最优秀的父母”这种生物。如果真的有人一直在强迫自己朝这个目标前进,那么他的收获很可能会和自己的期望值完全相反,因为这种过分的盲目和自信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没有好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成为对自己的孩子而言“足够好的”父母 ——足够好,给他们正确的应有的指导,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争取得到自己想要的,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当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究竟必须知道并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有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大棒加萝卜的政策对待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父母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一些情感上的冲击。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另外的一种样子 ——他们是出色的,并且借由自己的行为向我们证明,我们是最棒的父母。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有些我们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到。有些父母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没有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没有接受并鼓励他们的兴趣,自己的性格和行为被孩子给予差评。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们绝对有必要接受他人的指点并进行认真的自我反省,正确看待存在于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阻力,并努力克服这种阻力进而成功地与孩子互动。
成为“坏”父母,有一件事情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面对孩子的侵略性,“坏”父母们应该摆出接受的态度,他们的反应也应该是具有建设性的。不过,什么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件事也没有例外。成为“坏”父母的第一步 ——应该正确认识到,孩子,即使是由自己身体中剖离出来的孩子,自脱离自己身体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是独立的生命体了,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有自己的利益,而这些利益不可能永远和自己的一模一样。孩子们想要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也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就像作为父母的大人们也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一样;尽管有些喜好或者按照喜好行事所造成的后果是值得商榷的或者甚至是有问题的。由于年幼,孩子们通常会有一些十分单纯的愿望,但是当他们表达出这些愿望以后,几乎永远都只能得到让他们失望的答案 ——这些愿望通常就是这样,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我可不可以只吃冰激凌而不吃水果等等。就像正要开始学走路的幼儿一样,小孩子们只有不断地借助这样的“试探步伐”,而不是一开始就接受成人社会中的各种伦理道德上的严格规范和禁忌,他们才能够理性地逐渐学会控制自身侵略性的能力,尽管这种侵略性在最初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事物。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最重要的,为此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所以在他们眼中,无论孩子做出什么事都是“情有可原”的,他们支持或纵容孩子们所有的举动,并利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来避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但是最终结果却往往让他们失望,他们的行为为孩子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另一些父母则选择冷酷地拒绝孩子们的要求,用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还有一些父母,他们视孩子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为孩子对自己的敌视和反抗,所以极早采取行动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最终导致孩子养成独立自主性格的机会被扼杀于萌芽状态。走了这三个极端的父母大有人在,但总的来说,这三种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FDPageBreak}
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我们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冷落着他们(至少从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这一点上来讲,的确如此);另一方面我们又在过分地宠溺他们,毫不夸大事实地说,正在这样做的父母绝对不在少数,还有很多父母还正在尝试着这样做。在知道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权力争夺战以后,现代的很多父母希望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能走向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关于存在于年轻人与老一辈人之间的战争,特奥多尔 ·冯塔纳( Theodor Fontane)用一首简短的小诗对其进行了概括:
年轻人对我们而言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生物
老一辈总是说着这样的话
但是我始终坚信这样一种观点
对我而言,老一辈人才是令人费解的存在
这群总想将权力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这群总认为自己十分重要的人
连同他们眼中的眼泪和无声的哭泣
好似整个世界都在痛苦一样
这一切我都无法理解。
我们的后生是否胆敢
真的做得比我们
他们是否离帕纳塞斯(希腊山名,古时作为太阳神和文艺女神们的灵地,这里指青年人在文学方面取得成就)更近了
还是只是爬上了一个小鼹鼠丘
他们是否又结交了其他人
他们的人品变好还是变坏了
他们守卫和平还是挑起风
他们为他人带来天堂还是地狱
上帝赋予了他们获胜的理
他们拥有每一天,每一小
老一辈离开了,新的游戏即将开始
他们控制着整个舞台,他们出现在舞台之上。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妇科再造丸能治月经量少吗?有何功效?
2024-10-27麻栗坡县哪家医院治疗外阴白斑效果佳?
2024-10-27嘉兴市治疗子宫内膜癌哪家医院好
2024-10-27此次月经量特别少,有何药可治疗?
2024-10-27月经延迟一月才来是何原因
2024-10-27洁尔阴洗液如何用于阴道内部冲洗
2024-10-27如何选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院
2024-10-27安坤赞育丸有何功效?
2024-10-27
热门文章
产后康复全攻略,这些关键项目不可错过
2024-10-28如何为宝宝准确测量身高
2024-10-25儿童换牙齿注意事项——护理、饮食与问题应对
2024-10-24宝宝厌食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2024-10-23探究14岁少年身高的标准与影响因素
2024-10-22一个月宝宝怎么护理?专业指南来了!
2024-10-22一岁三个月宝宝食谱全解析:营养、美味与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岁宝宝营养食谱:成长营养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