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太咸太油增加胃癌风险 预防胃癌应该这么吃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是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全世界每100个胃癌患者中,就有47个是中国人——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胃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的47%,但却有将近一半的人在胃不舒服时选择忍着。对此,专家呼吁:“胃病不是小病,长期的忽视与怠慢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恶果,让我们多一些对胃部的关爱。”
导致胃癌发病的外在因素有酒精、肥胖、感染、饮食、吸烟等,其中饮食因素位居“高位”,占1/3以上。而烧烤、煎、炒等烹饪方式会破坏食物中的多种营养素,更会产生致癌物质。因此,预防胃癌,要从柴、米、油、盐、烟、酒、茶等日常生活细节做起。
1。柴,加工方式易致癌:烹调食物的方式很多,从健康的角度讲哪些最好?推荐用蒸或者微波炉加热,不推荐用烧烤、煎、炒等方式。因为烧烤、煎、炒等烹饪方式会破坏食物中的多种营养素,更会产生致癌物质。
2。米,粗粮有益健康:增加谷物的摄入量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方式,像大麦、小麦、黑麦、燕麦、大米、玉米、高粱等都富含纤维素,微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如多酚、木质素等,有抗肿瘤细胞生成的作用。过去人们常说“食不厌精”,殊不知谷物的微量元素会在加工过程中遭到严重损失,所以谷物不宜精加工,现代人应提倡食不厌粗、粮不厌杂。
3。油,减少脂肪摄入量: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容易油水过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减少脂肪摄入量,且应慎重选择所摄入脂肪的类型。在油的选择方面,水生动物油如鱼油优于陆生动物油如猪油等;植物油好于动物油。富含优质脂肪酸的鱼、核桃等食品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发病率,从而整体上降低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另外,红肉可以增加多种肿瘤的发病率,而白肉则有利于预防肿瘤。减少红肉的摄入是近年来常被提及的防癌措施。
4。盐,太咸诱发胃癌:盐分能促进体液在体内流动,但摄入过多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甚至可能引发胃癌。亚洲国家对盐的摄入量都很大,其中韩国人最“咸”,接下来是日本和中国,所以韩国的胃癌发病率非常高。亚洲人普遍喜欢吃盐,所以当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都在下降的时候,亚洲有些地方还在增高。建议饮食偏清淡为好,少吃腌制食品。
5。烟,尽量不抽烟:众所周知,吸烟与肿瘤密切相关。据2004年统计,我国吸烟人数占总人口的1/4。目前我国吸烟群体的概况是男多于女、北大于南。戒烟越早越好!研究表明,60岁、50岁、40岁、30岁停止吸烟的男性,到75岁时肺癌的累计危险率分别为10%、6%、5% 和2%。吸烟者即使到中年戒烟也会减少以后患肺癌的危险。对于年龄较大而且长时间吸烟的老年人,戒烟要慢慢来,毕竟已经抽了几十年,如果一下子戒断,他们的心理应激和生理应激都受不了。
6。酒,是否禁酒视情况定:肿瘤患者可以喝酒,但要看是什么肿瘤。如果是头颈部肿瘤(如咽癌、口腔癌、食管癌),那一定要杜绝饮酒,因为酒对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直接的负面作用,对健康者来说,少量饮酒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状况,建议成年男性每天饮酒不要超过两杯(2两),女性不要超过一杯(1两)。
7。茶,绿茶防癌效果好:研究发现,茶类饮品中,绿茶的防癌效果最佳,这是因为绿茶含有充分的茶多酚,而酚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效用,它对化学致癌物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防癌效果来说,绿茶对结肠癌和乳腺癌有预防作用,建议在身体适应的情况下多喝绿茶。
实际上,如果胃出现了问题,身体也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这种信号分为全身和局部两种:食欲消退、消化不良、面黄消瘦、大便不规律(腹泻和便秘交替)等属于全身信号;而上腹部疼痛、腹胀、泛酸、一阵阵的肚子疼属于局部信号。如果出现严重的胃痛、黑便、呕血、头晕眼花等症状,要迅速就诊,尤其是饮食、生活不规律和工作压力大的人要特别注意。最后,生活中还要少吃油炸、腌制的食物;避免饮食冷热不均;细嚼慢咽;注意胃部保暖等。
(责任编辑:郑梦雪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散结灵胶囊对脂肪瘤的治疗效果如何?
2024-10-24艾愈胶囊何处能购得?癌症放疗后可否服
2024-10-24消癌平片哪个厂家生产的质量较好?
2024-10-24化疗后患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024-10-24卵巢癌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4-10-24怎样实现鼻咽癌早期发现诊断及症状有啥
2024-10-24经常身体不好,三个月体重减轻六斤是癌
2024-10-24乳腺癌的早期有哪些常见表现?
2024-10-24
热门文章
探究甲状腺瘤治疗之道:多方法协同作战
2024-10-21优赫得开启肺癌靶向HER2 ADC治疗新时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肠癌初期症状解析与应对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2024-10-14子宫内膜癌怎样检查?有哪几种?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疗方式
2024-10-08中药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2024-10-08肿瘤生物治疗:原理、进展与个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