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和白纸致癌是真的吗?要担心自来水致癌吗
美国威斯康星州医院和哈佛公共健康学校的研究人员发现,自来水加入的杀菌剂——漂白粉,会释放出活性氯,长期饮用带活性氯的自来水,就有可能诱发膀胱癌和直肠癌,致癌因素并不是漂白粉本身,而是它与水中的污染物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一些氯的副产品。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日常用的白纸也是致癌物之一。纸中通常含有一种致癌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很容易被脂肪所吸收,如果用纸包装含有脂肪的食品,这种化合物就有可能溶入食品中,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病。
曾有报道提到,我国有23省44城的自来水中检测出了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2A类致癌物,也就是动物实验已经有充分证据,但人体中的致癌证据尚不明的一类高度疑似致癌物。
亚硝胺这个物质,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很多食物里都存在,尤其是腌制类的食物。相比于自来水而言,这些食物以及烟酒中亚硝胺的浓度要高出一到两个数量级,显然风险更高。而此次调查出的结果,龙头水亚硝胺的浓度平均在13ng/L,实际上也没有超出世卫组织制定的100ng/L标准,即使是相对较为严重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也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
所以,自来水中低浓度的亚硝胺,致癌风险并不大,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亚硝胺这种物质到底是怎么出现在自来水中的呢?
这就要从自来水氯化消毒的技术说起了。
19世纪末期,世界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几乎都面临传染病的威胁,尽管病源传播的机制不是很明确,不过供水问题还是成了最值得怀疑的因素。于是当时出现了一种技术,采用次氯酸钙对水源进行“消毒”。其实,当时很多人对这种“消毒”方式并不信任,甚至还有一些城市动用法律程序问责,以防次氯酸钙对市民带来新的威胁。不过很快,这一措施被证明是有效的,城市里传染病的概率明显降低了,城市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千万人口的城市也出现到了这颗星球上。于是,氯化技术成为自来水净化的标准方法,而氯化之后的副作用却没有被引起重视。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氯化的自来水已经成为城市中最为重要的系统,水中偶尔残余的氯味让很多人感到有些不适,因此在此期间,陆续出现了一些针对自来水余氯的研究。研究发现,残余的氯不仅会带来嗅觉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氯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包括像三氯甲烷、氯代乙酸这些含氯的化合物,而水中的一些含氮化合物则会被转化为亚硝胺,这便是亚硝胺的由来。在这些副产物中,亚硝胺的威胁算不上最大,三氯甲烷之类的那些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更大。
尽管存在这样的问题,就目前的条件来看,氯化技术还是最为成熟也最为商业化的一种自来水消毒技术,所以我们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彻底解决这些威胁,只能尽可能减少它们的存在。
该如何看待消毒副产物
三氯甲烷只是众多消毒副产物的一种。它之所以被研究得比较多,主要的原因是氯消毒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自来水消毒方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探索过多种杀灭饮用水中的微生物的方式。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带来多种消毒副产物。2007年,《突变研究》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总结了过去30年中各种饮用水杀菌方式所产生的副产物,总共有85种,其中有11种在美国被列为受控指标。而其它的74种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评估它们对健康的影响,也就无法设立安全标准。
包括三氯甲烷在内,各种消毒副产物一般都对人体“有害”,或者至少是“无益”。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把它们的含量都控制到零。但现实是:“饮用水杀菌”和“承受消毒副产物”之间,我们必须二选一。WHO等机构认为,目前采用的自来水杀菌方案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灭菌副产物带来的“可能风险”要远远低于不灭菌导致的“真实风险”。
当然,正如《中国给水排水》上的那篇论文提到的,如果你把水烧开之后开盖沸腾几分钟,的确可以进一步水中降低三氯甲烷的含量。至于它挥发到了空中,除非你对着开盖的热水壶猛吸,能够吸到体内的,也实在是微乎其微。如果要担心它致癌的话,那需要担心的空气中的致癌物就实在太多了。
(责任编辑:郑梦雪 )
相关文章推荐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专家答疑
珍香胶囊的成分包含什么?
2024-10-21食管癌的分期是如何划分的
2024-10-21宫颈充血有必要做宫颈癌筛查吗
2024-10-21盲肠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情况如何?
2024-10-21宫颈癌早期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2024-10-21乳腺癌治疗仅切掉乳房就能治好吗?
2024-10-21男宝宝长脂肪瘤是怎么回事
2024-10-21宝宝后背血管瘤应如何处理
2024-10-21
热门文章
探究甲状腺瘤治疗之道:多方法协同作战
2024-10-21优赫得开启肺癌靶向HER2 ADC治疗新时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肠癌初期症状解析与应对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2024-10-14子宫内膜癌怎样检查?有哪几种?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疗方式
2024-10-08中药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2024-10-08肿瘤生物治疗:原理、进展与个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