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台湾的大肠癌发病率甚至超过了肺癌,名列第一位,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发病率快速上升的呢?万德森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的采访时谈到,肠癌在我国发病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是遗传因素,第二是饮食因素,第三是癌前病变。万德森教授解释,这三个因素当中,遗传因素是无法控制的,但是生活行为、生活习惯是完全可以改变的,癌前病变可以通过筛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详情]
图片:全球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情况
“肠癌本来是能防能治的病,在消化道肿瘤里是比较常见并且较容易治疗的疾病,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现在有数据表明在中国肠癌发病率排第三位,死亡率排第五位,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10%。” 万德森教授介绍,在全世界,肠癌发病与地区有关系,中国属于低发区(亚洲、非洲都是低发区),欧美地区是高发的,发病率相差10到20倍。
但是近年来,低发区的发病率向高发区发展,高发区主要是下降或者保持稳定。万德森教授重点介绍了美国的发病情况。“近年来,美国肠癌发病率每年下降3%,但在中国的大城市,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4%到5%。美国之所以可以下降这么多,有一半以上的原因是进行筛查,筛查可以早期发现,也可以去掉癌前病变,及时发现了也可以及时治疗。还有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如多运动、控制体重等。第三个,就是治疗上的进步,早期及时治疗,同时治疗水平也比国内高一倍。根据2002年的统计,美国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是61%,到2008年是64%,中国是32%。”[详情]
为何这种能防能治的肿瘤发病率还是逐步升高呢,万德森教授介绍,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SARS,一旦发现就控制严格。但是对于像肠癌这种慢性病,没有查明其源头,无法采取措施去阻止其发生。结直肠癌防治康复全程管理理念的提出,像肠癌等慢性病也可以参考传染病的方法,去发现其病源。现在国内外都注重规范化的综合治疗、个体治疗,而重要的是没有从其源头考虑,国家一直都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情况。还有就是忽视肠癌治疗后的康复指导,潘志忠教授称,不光是预防肠癌需要防止“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高动物蛋白和低纤维膳食),治疗之后病人也要防止“三高一低” ,还有参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这种另类的辅助治疗也有作用,对肠癌的预后有好处。同时,还有就是医护人员往往忽略的人文关怀,肠癌患者从发病到去世是长期焦虑的、心理恐惧的,所以对肠癌患者的心理治疗也是很重要的。[详情]
“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诊断出80%的直肠癌。”万德森教授解释,大肠癌的误诊误治可以达到60%到80%,大肠癌中有60%为直肠癌,40%为结肠癌,结肠癌很难发现。但直肠癌有60%可以直接发现,在中国中下段的直肠癌占80%,这样就更容易通过指检发现。但是,万德森教授表示实际上临床做肛门指检的比较少,肛门指检并没有普及,一个是患者的观念问题,另一个是医生警惕性不高、怕麻烦。
“通过肠镜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可以达到90%。”万德森教授介绍,通过肠镜进行筛查,可及时发现一些息肉,及时切除这些息肉,以防止这些息肉恶变为癌症;同时,通过肠镜,筛查可以发现一些早期肠癌,早期肠癌的治疗效果肯定是远远优于中晚期的。“目前来就诊的病人早期的不到10%,大部分都是中晚期。大肠癌是可以做到可防可治,早期的肠癌治愈率可以达到90%。所以,通过肠镜的筛查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并且可以提高肠癌的治疗效果。”
同时,万德森教授介绍,在美国普遍提倡50岁以上的普通人应做第一次肠镜,而在中国,肠癌的发病年龄较西方人要早,所以提倡40岁以后就做第一次肠镜。万德森教授特别强调,如果肠镜发现息肉,切除息肉的第二年仍然需要进行检查,直到没有发现息肉,如果可以2~3年后还要进行复查,确保能及早发现。[详情]
据万德森教授介绍,结肠癌与肠癌在生理上和解剖上不一样,右端结肠直径比较宽大,不易引起梗阻,而左端结肠比较狭窄,一旦有肿物容易引起便血、梗阻、大便习惯改变,但是由于右端结肠宽大,一般不易发生梗阻。往往病人来就诊时可以直接摸到肿块,并未出现梗阻,但有长期的出血导致病人出现贫血、无力和消瘦。肿块、无明显的胃肠症状,产生乏力贫血消瘦,这三种表现就是右端结肠肠癌与左端结肠的不同。
肠癌是以外科手术为唯一的治愈手段。万德森教授介绍,规范化、微创化无痕化手术治疗的应用,与化疗药物的增多,个体化治疗的推广,使得多学科综合治疗应用更广泛,更有利提高病人的生存期,之前,晚期的肠癌的中位生存期是6到7个月,现在,晚期肠癌的中位生存期已经超过了30个月。
万德森教授介绍,结直肠癌全程管理着手预防前移,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治疗后监测和质量评估。它不仅仅立足于更好治疗病人,更重要的是是更好控制结直肠癌这种疾病,驾奴这种疾病,阻断其上升趋势,变“两高一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生存率)为“两低一高”( 低发病率、低死亡率、高生存率)。同时,注重人文关怀,从心理上治疗肠癌患者长期的焦虑与心理恐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