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消化科 > 肠易激综合征 > 正文

中医理论分析肠易激综合征

2012-07-31 13:54:59      家庭医生在线

  肠易激综合征在现代十分常见,它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遇同样众多。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IBS,多起于20-30岁之间,在中老年极少发生,症状无特异性,所有症状皆可见于器质性胃肠病。症状多见于清醒时。

  中医学没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名,根据临床证候,中医药工作者常把IBS归属于“泄泻、腹痛、滞下、休息痢、郁证”等病证范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药工作者对便秘型IBS的认识与重视程度需要加强,可能和便秘型IBS就诊率低相关。

  因此有必要把中医“便秘”的诊断列入其中,有效地发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值得提出的是中医工作者早就认识本病并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如进行性焦虑或躯体化症),绝大多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因腹部症状就诊时主要关心的问题是胃肠激若,其中尤其是腹痛(附图)。但他们叙述的非胃肠道症状却又比普通人群多,这种行为主要与患者并发社会心理问题有关,以前因为这一因素的干扰,只有16%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因此“郁证”的诊断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了又一手段。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素体阴虚或阳虚,致使脏腑气血失调,而出现气滞、瘀、寒、湿、热等内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一些学者强调情志失调是IBS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学里虽五志与五脏相应,但情志主要由心主神志及肝主疏泄的功能调控,其中心主神志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提出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充分认识心与胃肠特别是心神与胃肠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治疗IBS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甜甜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