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警惕“便秘”背后的症状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责任编辑:常虹 姑苏晚报 2009-7-22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很多人都有自行服用泻药的习惯。不过晚报电话医生、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朱兰香提醒,出现慢性便秘的患者,必须小心排除与肿瘤有关的“警报症状",便血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警示。
读者:我今年27岁,反复腹胀,在医院做过胃镜、B超及血生化检查,都没问题,请问我是什么问题?需要治疗吗?
朱兰香:你的情况基本可以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经过胃镜、B超等影像学检查,上腹部无器质性病变,血生化正常的情况。在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很高,主要病因与胃肠疾病、肝胆胰疾病有关,也可以与焦虑、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有关。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稍食即感到胃内饱胀,不能继续进餐)、上腹痛(主要是位肚脐水平以上的疼痛)、上腹部的烧灼感。功能性消化不良一般不必担心,但如果出现以下警报症状就要引起重视了,包括贫血、消瘦、上腹部包块、频繁的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等,年龄大于40岁的初发病者,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的人,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去做相关检查,因为这可能是是胃癌、尿毒症或肝硬化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征兆。检查手段包括胃镜、肝、肾以及血糖的生化全套,腹部B超,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必要时还要进行腹部CT扫描。经过饮食调理,改善生活方式,去除有关的发病因素,可以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可以到医院门诊进行治疗,选用一些促动力药,助消化药或者制酸剂,治疗周期为2-4周,如果无效,必须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读者:老伴现年64岁,长期便秘,使用过多种导泻的药,但便秘还是反复发作,怎么办?
朱兰香:你老伴可能有慢性便秘。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病程超过六个月以上,就是慢性便秘。现在,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精神心理、社会心理的影响,慢性便秘的患病率正逐渐上升,60岁以上人群尤为明显,但这部分人群中只有少部分会去医院就诊,而且不少便秘人群都会自行服用泻药——值得注意的是,泻药耐用会造成泻药的依赖以及结肠黑变病的不良反应,会存在一定的危害。便秘常常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胃肠道疾病,还有一些药物因素也可以引起便秘。出现慢性便秘的患者,必须小心排除与肿瘤有关的“警报症状”,例如便血、大便隐血阳性、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明显的腹痛、有结肠息肉病史以及结肠肿瘤家族史。如果大于40岁的,还要警惕结肠癌。治疗方面,要充分认识导致便秘的因素,解除对排便的心理负担,建议增加饮水量和体力活动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粗纤维的饮食,刺激肠蠕动,增加大便的体积,提高粪便的含水量,增加排便次数。选用通便药时,要考虑药效、安全性、药物的依赖性,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的泻剂;对于粪便阻塞者,可以去医院进行清洁灌肠或者用液体的石蜡油灌肠,软化大便。此外,中药也可以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对于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经过一段时间内科治疗无效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读者:我在肠镜检查中发现大肠有多发性息肉,现已摘除,请问会不会复发?有没有癌变可能?
朱兰香:大肠息肉是消化道系统中的常见病,是从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生长出来的突出物,它的形状可以是扁平的,也可以是肿瘤样的,大肠息肉大部分属于良性,但如果不给予切除,久而久之有可能恶变为肿瘤。所以,我们常常建议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年进行粪便的隐血检查,每五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并对大肠内可能存在的息肉给予摘除,若有肠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检查年龄提前到40岁。大肠息肉的临床症状包括便血、腹痛、腹泻、粘液便、消瘦、腹部不适,便血较为多见。结肠镜下可以对肠道的息肉做活检,进一步病理检查,病理学上,肠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较多。镜下,息肉恶变的主要特征包括:息肉较大,表面分叶,糜烂、出血、底部宽蒂或无蒂——总之,对有症状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时候,均需要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和表面特点,还应做常规下的活检,并行镜下摘除,这样可明显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