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其它疾病 > 正文

丝虫病的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

2013-11-21 15:12:53      家庭医生在线

由丝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 丝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由吸血昆虫传播。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体细长如丝。以除鱼类以外的脊椎动物为终寄主,节肢动物为中间寄主,节肢动物叮咬终寄主时将感染性幼虫传入后者体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

丝虫病有什么症状表现?

丝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由吸血昆虫传播。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体细长如丝。以除鱼类以外的脊椎动物为终寄主,节肢动物为中间寄主,节肢动物叮咬终寄主时将感染性幼虫传入后者体内。寄生于人体的丝虫共有八种:班氏武赫雷尔氏线虫(班氏丝虫,旧译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格氏线虫(马来丝虫)、旋盘尾线虫(盘尾丝虫)、罗阿罗阿线虫(罗阿丝虫)、常现棘唇线虫(常现盖头丝虫)、链尾棘唇线虫(链尾丝虫)、欧氏曼森线虫(欧氏丝虫)及帝汶布鲁格氏线虫(帝汶丝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故称淋巴型;微丝蚴均有鞘膜,流行地区广。其余各种丝虫寄生于结缔组织(罗阿、盘尾及链尾丝虫寄生皮肤,形成肿块,余见于体腔),故称组织型;除罗阿丝虫外,微丝蚴无鞘膜。丝虫成虫及幼虫均细长如丝,卵胎生,雌虫产出微丝蚴,循行于血液中或留于组织液内,若为吸血昆虫──蚊、蚋、虻等吸入胃中,即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于昆虫再叮人时自喙逸出经吸血伤口侵入人体,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海群生治疗有效。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仅见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估计,世界感染班氏丝虫病患者为8160万人。马来丝虫病和帝汶丝虫病患者860万人,共计淋巴型丝虫病患者9020万人。在中国1950年丝虫病患者 3000万人,经大规模防治后,1988年全国有病人约400万,主要分布于江西和安徽。

班氏丝虫病由班氏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致。为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丝虫病。主要临床表现早期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晚期为象皮肿、乳糜尿等。

班氏丝虫的形态:成虫细长如丝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雄虫大小可达42mm×0.15mm。雌虫较大,105mm×0.3mm。雌雄互相缠绕,定居于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内。卵胎生,雌虫交配后产出细长的幼虫──微丝蚴。

班氏丝虫的生活史

分蚊体内和人体内两个阶段。蚊吸血时将人血中的微丝蚴吸入其胃内。微丝蚴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体腔进入胸肌,活动减弱,虫体伸直,然后缩短,变粗,形似腊肠,称腊肠状蚴。脱皮2次后腊肠状蚴逐渐变长,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丝状蚴。蚊体内的发育需10~14天。丝状蚴离开蚊的胸肌,经血腔达喙部,于蚊吸血时逸出,从叮刺伤口进入人体,迅速进入附近的皮下小淋巴管,再移行到较深部位(如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肾盂等)的淋巴管、淋巴结,在此发育。脱皮2次,于侵染人体4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以淋巴液为食,寿命可达12年。微丝蚴产出后经胸导管移行至血循环。它在人体内的寿命约2~3个月。班氏微丝蚴多数白天聚集在肺部微血管,傍晚后出现于外周血液,高峰为晚10时至次日凌晨2时。这称为夜现周期性,最早在中国厦门发现。其机理不详,可能与氧气吸入量、肺部微血管的舒缩状态等有关。南太平洋一些地区的班氏微丝蚴呈昼现周期性,或许认为这是另一个种的丝虫。

流行学

本病流行广泛,在东半球分布于北纬40°至南纬28°,在西半球分布于北纬30°至南纬30°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亚洲、非洲较严重。在中国,曾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人是唯一的终寄主,在自然界未发现保虫寄主。传染源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早期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微丝蚴血症者)。晚期象皮肿患者中多无微丝蚴,不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媒介为 4属30余种蚊如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丝虫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地方性与季节性。在中国感染季节一般在5~10月,这时的温度、湿度利于蚊虫孳生及微丝蚴在蚊体内的发育。人口密度和环境卫生亦与流行有关。

病理变化

主要是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血中的微丝蚴一般不引起病变及临床症状。成虫寄生于淋巴管、淋巴结内,常扭结成团。幼虫及成虫的代谢产物、雌虫子宫分泌物以及死亡虫体的裂解物,均可刺激淋巴系统,引致炎症,淋巴管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肿大、出血。成虫死亡后会引起明显炎症反应,乃至组织坏死、嗜酸粒细胞性脓肿。长期慢性炎症可使淋巴管腔狭窄,淋巴循环受阻,淋巴管壁破裂,组织间隙潴留淋巴液,淋巴液中蛋白质浓度高,刺激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皮肤变粗变厚,形如象皮,称为象皮肿。此处血循环障碍,汗腺、皮脂腺及毛囊功能受损,抵抗力降低,极易招致细菌感染,引起急性炎症或慢性溃疡。这些情况又加重淋巴管的阻塞和纤维组织增生。象皮肿多见于下肢和阴囊,亦可见于上肢、乳房和阴唇,患部皮肤干燥,汗毛脱落,颜色加深,局部有沉重、胀痛及麻木感。下肢象皮肿严重者,增生组织突出如赘瘤状。若淋巴循环阻塞,则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多见于股部、腹股沟、精索、阴囊等处。若阻塞发生于精索、睾丸淋巴管,可致睾丸鞘膜积液。若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淋巴干受阻,则从小肠吸收的乳糜经腰淋巴干反流入肾,从曲张破裂的淋巴管溢出,随尿排出体外,形成乳糜尿。

(责任编辑:吴洁媚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