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血液科 > 正文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发病机制和四大中医病因

2014-02-15 13:16:45      家庭医生在线

  缺铁性贫血的病机,古代医籍多认为是脾虚肝旺,脾之真脏色外露。现代中医对本病的发病机理认识基本一致,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发病机制

  (一)脾胃虚弱,气血乏源

  脾胃同居中焦,同属中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两脏纳化配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辅相成,才能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最终化生人体的气血,故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虚弱在本病的发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慢性失血,血少气衰

  当多种原因引起机体经常反复吐血、便血、咯血、鼻衄及崩漏等慢性失血时,可以丢失大量血液,终致血少气衰,而致本病,如《灵枢·决气》载:“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三)肾虚精亏,不能化血

  中医学认为, 肾主骨,生髓,藏精化血。当多种原因如先天不足,肾脏素虚,或房劳、烦劳过度损伤肾脏,或其他脏腑病变,不能将其精气输送至肾而藏之等,均可使肾脏虚衰则精不能化血,而致本病。

  (四)虫积肠胃,伤脾耗血

  生活起居不慎,虫寄肠中,扰乱脾胃功能,吮吸水谷精微,终致伤脾耗血而致本病。总之,脾胃虚弱、失血、肾虚精亏及虫积均可致气血生化不足,而生本病。

  缺铁性贫血的四大中医病因

  (一)饮食失调

  1、饮食中造血要素不足:中医学认为,谷食之气,包括造血要素,入胃经脾运化吸收,精微物质转化生成血液。当饮食中造血要素(主要指铁)不足时,如婴幼儿喂养不当、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偏食、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失养及不用铁锅煮饭烧菜等,均可致气血亏虚,而发生本病。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当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偏食嗜食、饮食不洁等均可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致脾胃虚弱,则胃不受纳腐熟,脾不能运化吸收,导致水谷不能化为精微,造血要素吸收障碍,终致气血乏源而生本病。

  (二)长期慢性失血

  血液生成之后,在脉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以充润营养全身。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

  (三)先天禀赋不足及劳累过度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血为精所化。先天禀赋不足,肾脏素虚;后天失养,不能奉养先天之精;房劳或烦劳过度等均可损及肾脏,导致肾虚精不化血,而致本病。

  (四)虫积

  多指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钩蚴从皮肤钻入,最后移行在小肠发育成成虫,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致疾病。钩虫寄生肠中,一方面吸食耗费人体血液,另一方面扰乱胃肠气机终致气血亏虚及胃肠失调,而生本病。

(责任编辑:吴敏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