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其它疾病 > 正文

什么是黑热病?黑热病由什么引起?

2013-11-19 15:10:59      家庭医生在线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黑热病曾流行于北方地区,建国后已经基本消灭。但70年代以来,部分地区如甘肃、四川、新疆、山西、陕西、内蒙古及山东等地区,又有新感染病例出现。

黑热病的其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

黑热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病犬,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潜伏期一般3~5个月。预后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及有无并发症,如及时治疗,病死率小于1%。但可复发,复发率为7%左右。有并发症者预后差。预防上应采取管理传染源和消灭白蛉的综合措施。

黑热病的病因主要分为5大方面:病因,杜氏利什曼寄生。病原学,杜氏利什曼原虫为单核吞噬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虫。主要传染源是病人、病犬或患病的野生动物,传播媒介为中华白岭,人群普遍易感。杜氏利什曼在人体内被单核一吞噬细胞吞噬,可导致病变。

黑热病的病因:

杜氏利什曼寄生于人体后,由于巨噬细胞及浆细胞大量增生,引起血清球蛋白明显升高,主要是lgG抗体。为非特异性抗体,无保护性。且发现在抗利什曼原虫感染中,机体的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体液免疫次之,由于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难以自愈。

黑热病的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有四种,在我国只有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为单核吞噬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虫。主要寄生在内脏网状内皮系统,有时也可侵犯皮肤网状内皮组织。杜氏利什曼原虫有两个形态:无鞭毛体呈卵圆或圆形,形态—致,无活动力,称为利杜体:前鞭毛体呈纺锤形,形态不一致,前端有鞭毛,运动活泼。

黑热病的流行病学:

黑热病在世界上分布甚广,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和中非;中东、中亚、西亚以及印度次大陆以及美洲。我国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黑热病主要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湖北等地,波及16个省、区、市。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该病。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成人男性多于女性,老少男女无差别。春夏冬季发病较多,秋季较少。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病人、病犬或患病的野生动物。平原地区以病人为主,狗也可患此病,是我国山丘地区黑热病的主要动物宿主和重要传染源,新疆、内蒙古以患病的野生动物为主。

2、传播途径: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白岭,通过含有前鞭毛体的白蛉叮咬人畜而传播;亦可通过口、破损皮肤、胎盘及输血传播,但罕见。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黑热病的发病机制:

杜氏利什曼在人体内被单核一吞噬细胞吞噬,并可随血流到脾、肝、骨髓及淋巴结等器官,在单核一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可引起巨噬细胞破裂,利杜体逸出后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及在内大量繁殖,如此反复而引起大量巨噬细胞破坏及增生,导致内脏发生病变。

黑热病的病理解剖: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巨噬细胞及浆细胞明显增生,主要病变在富有巨噬细胞的脾、肝、骨髓及淋巴结。脾常显著肿大,重量可达4~5kg,巨噬细胞极度增生,内含大量利杜体;脾因血流受阻而显著充血,偶可因小动脉受压而发生脾梗死;脾极度肿大时可有脾功能亢进。肝可轻至中度肿大,库普弗(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汇管区巨噬细胞内有大量利杜体;肝细胞可因受压缺血发生脂肪变性。骨髓显著增生,巨噬细胞内有大量利杜体,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均显著减少。淋巴结轻至中度肿大,其内有含利杜体的巨噬细胞及浆细胞。其他肺、肾、胰、扁桃体、睾丸、皮肤及皮下组织等亦均可有巨噬细胞增生。其内亦有利杜体,由于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增生可形成微小的皮下结节。

(责任编辑:吴敏 )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