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眼科频道 > 眼科疾病 > 其他眼疾 > 其他诊断 > 正文

早产儿要筛查视网膜病变

2014-07-23 08:51:04      家庭医生在线

  近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水平的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也不断增加,成为导致儿童盲和低视力的重要原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特征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出血,临床上可导致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等多种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失明及眼球萎缩。

  据介绍,目前,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防治上有很大困难,主要是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一般无需治疗,90%的患儿经随访病变可以逐渐稳定。3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一般通过冷冻或激光治疗,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控制病情,防止病变继续发展。4期以后的晚期病变主要是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或巩膜扣带术,但成功率很低,视功能恢复也非常有限。因此,对早产儿进行早期筛查并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症状

  (1)血管改变阶段 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 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 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 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 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病例在第一阶段,1/4在第二阶段停止进行,其余则分别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诊断

  1.询问病史

  大多数发生于早产儿,有温箱内过度吸氧史。

  2.眼底检查

  (1)第1次检查时间 主张对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在生后4周开始进行眼底检查。

  (2)随访检查 双眼无病变或仅有Ⅰ期病变:隔周复查1次,直到ROP退行、视网膜血管长到锯齿缘为止。Ⅱ期病变或阈值前病变或Rush病变:每周复查1次。ROP程度下降,可每2周检查1次,直至病变完全退行。Ⅲ期病变:每周复查2~3次。

  (3)检查方法 检查前:前半小时用美多丽眼水充分散大瞳孔。检查时:用倍诺喜眼水行眼球表面麻醉,用开睑器将眼睑分开,用间接眼底镜和屈光度20~30D的透镜进行眼底检查。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发生眼心反射所致的心动过缓。检查后:30分钟~2小时方可进食,体重越小者禁食期越长,但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4)症状 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毛细血管的内皮增殖小结,血管呈小球状,其周围可有纺锤状间叶细胞增殖,以致神经纤维层变厚,可有小出血及水肿。神经纤维层进一步增厚,新生的毛细血管芽穿破内界膜达视网膜表面,严重者可进一步进入玻璃体,可在其中继续生长成血管纤维膜,产生出血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晶体后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纤维膜形成,与视网膜之间的纤维条索相连。虹膜周边前粘连、后粘连、瞳孔膜形成以及继发性青光眼之改变。

  3.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将增益调整至最大,应用8点位检查法对玻璃体进行全面检查。然后衰减增益至正常范围,观察病变形态改变。

(责任编辑:付子颜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