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肝病频道 > 肝病知识 > 肝病新闻 > 正文

病毒性肝炎传播上升 要做好预防

2012-08-28 10:45:11      家庭医生在线

  冬季已至,冷空气南下温度骤降,这一季节不但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病毒性肝炎传播也需加强预防。上海市医学会前天举办的大型义诊活动中,多位医学专家提出,毛蚶类水产品上市,市民切莫贪吃,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水卫生,预防病毒性甲、戊肝炎的发生;而乙肝丙肝的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成人应主要杜绝不当的性传播。

  病毒性肝炎传播上升

  市卫生局在10月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中,列出居前五位的病种中第四位就是病毒性肝炎。这些居前五位的病种总数占了本月总疫情的95.5%。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疫科主任李燕婷医师介绍,近年来,本市丙型、丁型、庚型肝炎通过输血、母婴传播途径已得到有效阻断,但在成人中,乙肝通过不当性传播,甚至美容、理发等不洁公共服务渠道传播的机率却在上升。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警示,随着毛蚶类水产品上市,需谨防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肝肿大,伴有黄疸症状。甲、戊肝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尤其食用生、半生的毛蚶等贝壳类水产品。各年龄段人群对甲、戊型病毒均易感,而高发年龄主要为15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因此,预防时市民应管住口,注意个人卫生和饮水卫生,防止甲、戊肝发生。

  小儿也可能染上肝炎

  当孩子出现全身乏力、精神变差、不爱玩耍、老想睡觉、食欲下降、厌食油腻食物时,家长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这很有可能是得了肝炎,要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张薇莉介绍,小儿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家长判断小儿是否传染上肝炎,还可以观察孩子体症,如出现尿黄、眼睛和皮肤发黄,腹泻,大便颜色变白,身上突然出皮疹,体温升高等。

  张薇莉介绍,虽然孩子引起肝炎的病毒不同,但临床表现很相似。休息和营养是小儿肝炎治疗的关键。要安排好小儿的休息与活动。用易于消化吸收、富于营养和色香味美的半流食提高小儿的食欲。当食欲恢复时,要控制进食量,以免伤及脾胃,影响肝脏康复。

  小儿感染肝炎病毒以后,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比例也较高。可以说,小儿肝炎是其成人期出现肝硬化、肝癌的前期阶段。因此,小儿病毒性肝炎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及时、科学的治疗。

  需重视丙肝的危害性

  丙肝病毒发现不足20年,但其快速增加的感染率得到全球极大关注。丙肝疫苗研发相当艰难,至今还没有一种主动措施遏止丙肝病毒的感染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徐国光介绍,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染。因此,现阶段预防丙肝病毒感染要从生活方式入手,避免高危行为,比如同性性行为、不当性行为、吸毒等,不符卫生条件的文身或牙科治疗,共用剃须刀等,切实有效地切断感染途径。

  徐国光介绍,丙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常是隐匿的,有的可能仅仅为转氨酶升高,有的根本没有症状,所以不易被发现。临床上不少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是慢性肝炎,甚至为肝硬化,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尽管急性丙肝有可能自愈,但50%-80%患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约10%-30%慢性丙肝患者经过30年的感染,可发展成肝硬化。慢性丙肝已有肝硬化的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就是进行肝脏移植,数年后易发生移植肝的再感染。因此,市民一定要意识到丙肝的危害性。

  妊娠期肝功能异常原因有多种

  少数妇女在妊娠期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她们关心妊娠期肝功能异常是否代表传染上病毒性肝炎了。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蒋佩茹介绍,妇女在妊娠期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妊娠剧吐”是引起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严重频繁的恶心、呕吐,导致体内环境紊乱,肝肾功能受损,会出现黄疸、肝酶升高、蛋白尿、尿酮体阳性。这并不是传染上病毒性肝炎。

  此外,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基础上出现的综合征,可造成中重度的肝功能损伤,应引起重视。还有妊娠期肝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疾病。患者如有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上腹痛和黄疸需高度警惕。立即终止妊娠是降低母婴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但病毒性肝炎也可在妊娠各期均出现,以乙肝为多见,可有轻重不同病情,如合并戊型肝炎易转为重症,母亲的死亡率可达15%-25%。

  蒋佩茹介绍,一旦妊娠期出现上述的症状和体征,都应及时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抑制病毒复制是治疗乙肝关键

  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认为,只要肝功能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就万事大吉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蒋音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应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蒋音介绍,越来越多的病例证明,慢性乙肝的患者只有持续进行以抗病毒为主的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目标,特别是减少和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治疗和持续抑制病毒复制仍是乙肝治疗最关键和最根本的手段,至少需要2至3年时间的抗病毒治疗过程,忽视需要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将会导致乙肝病毒大量复制,最终使疾病进展到晚期。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肝病中有优势

  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张琴介绍,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本特征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在治疗急慢性肝病领域已逐渐彰显出优势。

  张琴介绍,优势比较明显的首先是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各种急慢性肝病患者大多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消化道病症、肝区不适等症状,中医药从整体上“调整阴阳”入手,可达到“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

  其次,可保护肝细胞、改善患者免疫状态、恢复肝功能。通过改善肝脏的生化,代谢功能,改善胆汁分泌、糖、蛋白质与脂肪代谢,解毒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小叶微循环;激发多种与免疫和抗炎反应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的产生,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调整等,达到恢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

  预防肝炎

  一个人一生中得过甲型肝炎,还可能得乙型肝炎,也可得丙型、戊型肝炎。当然也可发生重叠感染,如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生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疫苗预防也是一样,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只能预防乙型肝炎,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只能预防甲型肝炎。它们的唯一共同之处是侵犯人体后都能引起肝炎,所以统称肝炎病毒。事实上它们各来自不同的病毒家族。

  上述病毒的另一共同特征是,受到病毒感染后,不管临床上是否发病,都很容易变成慢性带毒者,或慢性肝炎。

  1、甲肝的预防:急性期病人的隔离自发病之日不少于4周,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6周。

  管理好水源,做到食前便后洗手多遍,推行分餐制或分筷制,改变生食贝壳类食品的习惯。

  2、乙肝的预防:急性期病人的隔离自发病之日至少30天。

  对幼托机构、食品工作人员、水厂职工定期监控,发现HBsAg阳性应立即调离。加强对献血者的HBV-m的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以防止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加强对孕妇的HBsAg的检测,防止乙肝的母婴传播。

  注射乙肝疫苗,注射前应检查两对半,如均为阴性可注射乙肝疫苗3支,可达85%保护率。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3、丙肝、丁肝的预防同乙肝。但丙肝及丁肝目前无预防疫苗注射。

  4、戊肝的预防同甲肝,也无预防疫苗注射。

  5、加强自我保护意识。HBsAg阳性占人群10%,发现周围人HBsAg阳性时,不必惊惶失措,但应注意自我保护。

(责任编辑:刘晓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