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肝病频道 > 肝病分类 > 乙肝 > 正文

意外感染乙肝病毒咋办?乙型肝炎流行情况如何

2015-11-11 08:26:34      家庭医生在线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HB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可能半数以上世界人口曾受感染,每年发生5000万例新感染,每年100万人死亡。约世界人口的5%为慢性HBsAg携带者。根据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可分为高流行区(>8%)、中流行区(2%~7%)、低流行区(<2%)。中国是高流行区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率概况是抗HBc及/或抗HBs阳性者约为60%;非感染人群占26%;慢性乙型肝炎达2%;HBsAg阳性的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10%;HBsAg阴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为2%。由此可见,我国乙肝流行状况是十分严峻的。

乙型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主要与流行状况、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及防治措施等有关。乙型肝炎流行态势已发生明显改变。首先,传播途径发生改变,由于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普遍推行使得母婴传播比例下降。其次,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及肠道外传播(如静脉内注射毒品等)出现明显上升。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肝患者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而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部分地区不安全注射率达到37%。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约65%的感染者并不发病,仅表现为短暂的亚临床症状,出现轻度、一时性疲乏和纳差,大多数受染者并不介意,而体内的HBV已被清除,抗-HBs已经产生,并获得了较持久的免疫力,约25%的感染者发病,表现为典型的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的临床经过。约10%的感染者常由急性变慢性或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慢性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最初感染乙肝病毒时的患者年龄。新生儿感染HBV,90%~95%要成为慢性携带者;儿童期感染后约20%、成人约10%发展为带毒状态。

2、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比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不能得到及时休息和治疗有关系。

3、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后常易演变为慢性肝炎。乙肝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制剂治疗者,常能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也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4、既往有其他肝炎或肝病史者或有并发症者,再感染HBV时不仅容易急转慢,而且预后较差,如原有酒精性肝硬化、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糖尿病等。

5、其他因素,如急性期的肝炎患者过度劳累、酗酒、性生活过度、吸毒、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营养不良、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或滥用药品等均可由急性转为慢性。

临床上发现ALT持续高水平超过1个半月不降者,急性肝炎HBsAg持续阳性在12周以上,HBeAg阳性8~10周以上不转阴者,就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

意外接触到了乙肝病毒,大可不必惊慌,我们还有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这两大武器来保护自己。按照个人接种乙肝疫苗的情况不同,我们处理的方法也不一样。

(1)如果接触者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一旦发现意外接触了乙肝病毒,应在接触后24小时以内,及时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效价滴度大于200国际单位)。2天后,在不同的注射部位(最好是上臂三角肌)接种1次乙肝疫苗,过1个月后和6个月后,分别再各接种1次乙肝疫苗。目前我们使用的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每支5微克,1次1支即可。

(2)如果接触者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未按要求进行全程免疫,应在注射免疫球蛋白之后,重新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3)对于已经按要求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接触者,如果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始终存在,而且抗体滴度较高,说明机体处于免疫应答状态,即使有乙肝病毒的侵入,也不会造成感染发病。如果表面抗体滴度较低,可以加强注射1支乙肝疫苗。而对于始终没有产生抗体的接触者,需要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支。

(责任编辑:文艳梅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