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骨科频道 > 骨科疾病 > 腰椎病 > 正文

腰椎病如何自我诊断?教你6个方法

2018-01-08 09:19:53      家庭医生在线

腰椎病患者都知道,腰椎病是一种难缠的疾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作。在生活中变得小心翼翼,担心、害怕疼痛,对生活消极,没有上进心。可见腰椎病不及时发现治疗的话,给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留下很大的隐患。那么腰椎病怎么诊断才好呢?

腰椎病的自我诊断:

1、直腿抬高试验

腰部及小腿外侧有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2、健肢抬高试验

当健肢被动直腿抬高时,患肢坐骨神经分布区出现疼痛为阳性。

3、仰卧挺腹试验

当挺腹而出现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挺腹的同时屏气咳嗽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为阳性。

4、压颈试验

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压迫颈 静脉持续约1-3分钟,使椎管内压增高,腰及下肢出现疼痛时为阳性。

5、压痛点

若有腰间盘突出,其相应椎旁有明显的压痛点,疼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向下肢放射,亦称放射性压痛。

6、腱反射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和跟腱反射出现减弱、消失和亢进。腰3、4椎间盘突出时,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背伸、内翻力量减弱;腰4、5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胫后肌腱反射改变,伸趾运动无力;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跟腱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足外翻力量减弱。

7、腰椎病的脊柱运动受限

腰部正常时,其运动范围为前屈90度,后伸30度;左右侧屈各为20-30度;左右旋转各为30度。当椎间盘突出后,脊柱屈曲时,椎间盘前部受到挤压,后侧间隙加宽,髓核后移,使突出物的张力加大,同时髓核上移,牵拉神经根而引起疼痛。当腰部后伸时,突出物亦增大,且黄韧带皱褶向前突出,造成前后挤压神经根而引起疼痛。所以疼痛限制了脊柱的活动。

防治腰痛的关键 学会四种姿势

1、培养良好的站姿

正确的站立姿势为:两眼平视,下颌回收,胸部挺起,腰背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脚自然分开,与骨盆宽度相同。如长时间一个站姿时,可调整身体重心放在左腿或右腿上,或进行原地活动,以消除腰背肌的疲劳。

2、培养良好的坐姿

挺胸、收腹,下颌微收,把身体平贴在椅背上,双下肢并拢。脚下垫一踏脚或脚凳,使膝关节微微高出髋部,避免腰骶部韧带、肌肉等受到过度的牵拉,保持腰椎正直,而且这样消耗能量也较少。同时要避免久坐。

3、培养良好的睡姿

睡姿不当会使腰背部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直接诱发腰腿痛。正确的睡姿:侧卧时两膝略微弯曲,两腿间加一软枕;仰卧时使身体伸展,膝下可垫枕头。这样可以使肌肉,尤其是腰背肌处于松弛状态。应选择较硬不易改变腰椎生理曲度的床垫。

4、科学合理的运动

不是所有的腰痛都需要静养,科学合理的锻炼能有效地提高腰背肌力量,使肌肉、韧带、关节囊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腰肌劳损的目的。

①工作期间做做操 可坐在椅子上两腿略微分开,两手叉在后腰部,使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也可以手向上伸直,以腰为轴心绕圈转动身体;或者站立做体转、体侧和弯腰运动。

②休息时间多运动 每天户外运动倒步走、快走和慢跑半小时,或在床上每天做20~40次“俯卧拱桥”:仰卧床上,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用力将臀部抬高;或做“飞燕点水”:俯卧床上,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

1、培养良好的站姿

正确的站立姿势为:两眼平视,下颌回收,胸部挺起,腰背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脚自然分开,与骨盆宽度相同。如长时间一个站姿时,可调整身体重心放在左腿或右腿上,或进行原地活动,以消除腰背肌的疲劳。

2、培养良好的坐姿

挺胸、收腹,下颌微收,把身体平贴在椅背上,双下肢并拢。脚下垫一踏脚或脚凳,使膝关节微微高出髋部,避免腰骶部韧带、肌肉等受到过度的牵拉,保持腰椎正直,而且这样消耗能量也较少。同时要避免久坐。

3、培养良好的睡姿

睡姿不当会使腰背部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直接诱发腰腿痛。正确的睡姿:侧卧时两膝略微弯曲,两腿间加一软枕;仰卧时使身体伸展,膝下可垫枕头。这样可以使肌肉,尤其是腰背肌处于松弛状态。应选择较硬不易改变腰椎生理曲度的床垫。

4、科学合理的运动

不是所有的腰痛都需要静养,科学合理的锻炼能有效地提高腰背肌力量,使肌肉、韧带、关节囊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腰肌劳损的目的。

①工作期间做做操 可坐在椅子上两腿略微分开,两手叉在后腰部,使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也可以手向上伸直,以腰为轴心绕圈转动身体;或者站立做体转、体侧和弯腰运动。

②休息时间多运动 每天户外运动倒步走、快走和慢跑半小时,或在床上每天做20~40次“俯卧拱桥”:仰卧床上,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用力将臀部抬高;或做“飞燕点水”:俯卧床上,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

(责任编辑:黄超宏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