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新闻-产经 > 医院动态 > 正文

抢救“头痛”的孕妈妈!颅内静脉窦血栓,逸仙多学科团队“教科书式”抢救

2024-09-24 15:09:25      

怀孕本是迎接新生的喜悦之事,一场不寻常的“头疼”却危及孕妈妈邱女士(化名)的生命——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颅内高压、大脑额叶出血和脑疝让邱女士一度生命垂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多学科团队展开“教科书式”抢救,为她施行急诊颅内静脉窦取栓术,成功挽救了邱女士的生命。

头痛以为是“正常反应”,检查发现情况竟如此凶险

妊娠本是喜悦的事情,却差点成为了邱女士被夺命的诱因。来自广西贺州的邱女士今年29岁,怀孕7周的时候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头痛、恶心、呕吐,起初邱女士及家人并未在意,以为是正常的妊娠反应——彼时的他们还未意识到,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即将降临。

随着时间的推移,邱女士的头痛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进行性加重了。于是,邱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然而,住院数日不仅未能揭开头痛之谜,还发现其血小板在逐渐降低,这让邱女士和家人陷入了更深的忧虑,毅然决定赴穗求医。

转辗多家医院后,家人将邱女士送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接诊后,发现邱女士此时已经意识模糊、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肢体偏瘫,检查过程中,邱女士还出现了一次癫痫发作。医院立即为邱女士开通了绿色通道,优先安排了头颅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发现:双侧额叶静脉性脑梗塞伴出血,左侧大脑半球明显肿胀、中线结构移位。进一步的MRV(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发现“上矢状窦、右侧上吻合静脉、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双侧大脑浅静脉丛血栓形成”。

这意味着邱女士一直以来的头痛并不是妊娠的“正常反应”,而是十分凶险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大脑额叶出血、脑疝形成。这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任何延误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之花骤然凋零。


图1:左图:MRI提示双侧额叶脑梗塞伴出血;右图:MRV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

情况恶化“雪上加霜”,全院大会诊合力救下她

专家指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较少见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妇女,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主要致病原因,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因较多,妊娠、药物(如口服避孕药等)和一些遗传性血栓形成性疾病是常见诱因。颅内静脉窦血栓因会引起颅内高压,容易继发脑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皮层及脑神经损伤、癫痫发作等,致死率接近10%。

雪上加霜的是,急诊血常规检查发现此时邱女士的血小板计数严重偏低,只有正常值下限的一半左右,这无疑会增加全身(包括颅内)出血的风险。

医院急诊科曾朝涛副教授当机立断,立即为患者采取了脱水降颅压、抗癫痫、心电监护、吸氧、补充血小板等治疗,同时迅速联系医务科邀请神经科、神经外科、妇产科、血液内科等相关临床科室的专家进行全院大会诊。

一般情况下,在脑疝形成早期,神经外科医生可通过行去骨瓣减压手术进行抢救,但由于邱女士血小板水平过低,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较大而不能作为首选方案。

神经科潘经锐副教授介绍,当时邱女士已经出现脑疝,病情十分危急,如果短期之内不能解决颅内静脉窦的静脉回流受阻情况,生命安全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目前有两种治疗方案:抗血栓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血管内治疗)。由于邱女士出现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偏低,常规抗凝药物有导致全身出血风险,同时短期内也难以解决静脉窦堵塞问题;因此,只有介入治疗最适合当下的救治需求。但介入治疗需要在放射线透视下进行,而患者目前处于早孕状态,因此介入治疗可能会对胎儿发育造成潜在威胁。

医院副院长、神经科学科带头人唐亚梅教授,神经介入专科主任杨新光副教授在全面详细了解邱女士病情后,也都认为患者的病情已严重危及到了生命安全,接受治疗刻不容缓,然而,由于邱女士正在妊娠,开展介入治疗需要家属充分的理解和坚定支持。为此,潘经锐副教授耐心而细致地向邱女士家属解释了介入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带来的效果以及潜在的风险:“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是我们身为医护人员对于救治患者的坚定决心!”在充分了解并权衡利弊后,邱女士的丈夫和父亲毅然同意了介入手术治疗方案,表示优先救治邱女士。

当晚,神经科介入团队的杨新光副教授、潘经锐副教授及李晨光主治医生共同为邱女士施行了“急诊颅内静脉窦取栓术”。面对邱女士颅内静脉窦中沉重的血栓负荷,手术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反复进行了十多次取栓操作,经过四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取出了大量暗红色的血栓。这些血栓的清除,使邱女士的颅内静脉窦回流显著改善,也为她的后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2:介入手术取出大量血栓

多学科配合接力护航,逐渐好转走出“鬼门关”

手术结束后,邱女士被迅速转送至重症监护室(ICU)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在ICU何志捷主任指导下,团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的医疗技能开展了无微不至的监护治疗,还积极统筹了多次全院范围的多学科会诊。血液内科谢双峰教授率先明确了患者血小板降低原因为罕见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当地医院曾用肝素治疗),这一发现为抗凝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关键依据,有效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神经科、神经外科根据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动态调整了脱水、促醒等治疗方案,为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医务科、产科、超声科、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也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协作和配合,共同为邱女士的恢复护航。

经过一系列科学、系统、全面的治疗与护理,邱女士的意识逐渐恢复、右侧肢体乏力开始好转,顺利从ICU转至神经科普通病房。在神经科何蕾副教授悉心治疗下,邱女士的康复日见成效,她的意识障碍、言语不清、右侧肢体偏瘫、双侧瞳孔不等大等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最终完全恢复,并于近日顺利出院。


图3:邱女士及其弟弟与神经科医疗团队合影


图4:邱女士家属赠予的感谢信

(责任编辑:家医君 通讯员:黄睿、潘经锐、李晨光)

科大夫挂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