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疑难肝病缠身全身发黄,逸仙团队破解胆汁淤积迷局
全身黄染、疲惫乏力、皮肤瘙痒。。。。。。这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究竟是肝炎、胆道梗阻,还是其他罕见疾病?3月18日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值此之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王凌云教授团队抽丝剥茧,为一位辗转多地的患者揭开了疾病真相,让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与先天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WD)的“身份谜题”终见分晓,并为患者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她逐步恢复健康。
肝功能拉响警报,治疗拉锯战何去何从
40岁的叶欣玫(化名)女士在新冠康复后,出现了失眠、皮肤瘙痒等症状,随后逐渐发展为反复的皮肤瘙痒、眼睛和皮肤发黄、尿色深黄。经过抽血检查,叶女士的身体指标出现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ALT)503、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肝功能指标,以及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胆汁淤积指标都出现了异常升高,
一年多来,叶女士辗转了多家医院,尽管护肝药、退黄药、激素等多种治疗手轮番上阵,但她的肝功能指标却始终异常,胆汁淤积问题突出。这场与黄疸的拉锯战,让她身心俱疲。今年,叶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凌云教授团队进行治疗。
病情波折,迷雾重重
在排除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常见病因后,王凌云教授团队将目光转向了少见疑难肝病原因的排查。叶女士的自身免疫抗体检查提示异常——抗核抗体(ANA)呈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gp210抗体(anti-gp210)均呈强阳性。更令人困惑的是,后续检查发现她体内的铜代谢也出现异常——铜蓝蛋白降低、24h尿铜升高、血清铜升高。
以上种种迹象,让医生们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与
“先天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WD)”的诊断之间举棋不定。
抽丝剥茧查根源,拨开迷雾见真章
面对复杂的病情,王凌云教授团队展开了“侦探式”的调查,对叶女士进行了眼科检查、肝脏活检和基因检测。
综合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叶女士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由PBC引发了慢性胆汁淤积,导致肝脏排铜过程异常,从而出现继发性的肝脏铜沉积、铜代谢异常状态,而非原发性铜代谢异常疾病——先天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WD)。
明确诊断后,王凌云教授团队进一步优化了叶女士的治疗方案,通过低铜饮食、糖皮质激素控制免疫、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淤积、双环醇片护肝、葡萄糖酸锌减少铜吸收治疗后,叶女士黄疸消退,转氨酶及胆红素较之前明显下降,肝功能情况趋向正常,自身免疫抗体水平也有所降低。
专家小课堂:PBC和WD知多D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所致。自身免疫系统“误伤”胆管,胆汁排泄通道逐渐“淤塞”。胆汁是人体排出铜的重要通道,当PBC导致胆管损伤、胆汁排泄受阻时,铜元素就像“堵车”般堆积在肝脏,引发类似遗传性铜代谢疾病的表现。这种继发性铜沉积可能会加重肝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先天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WD)与PBC都可能出现铜代谢异常,但前者是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后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连锁反应”。两者的治疗方向截然不同,要注意甄别。
对此,王凌云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大家→
不明原因肝损伤要警惕:若出现反复皮肤/眼白发黄、皮肤瘙痒、尿色加深、肝功能异常,警惕胆汁淤积性肝病。除常见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外,需排查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病等。
铜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慢性肝病、胆汁淤积都可能引发继发性铜沉积,需专业鉴别,尤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继发性铜代谢异常最常见的病因。
关于继发性铜代谢异常患者是否需要驱铜治疗,目前暂无明确的指南或共识建议,需结合病因、铜沉积程度及药物风险效益比综合评估。铜沉积具有肝毒性,有研究支持驱铜治疗存在获益。对于PBC继发性铜代谢异常的患者,规范治疗半年/一年以上,肝功能改善仍不理想者,可考虑启动驱铜治疗。但常用的驱铜药物青霉胺存在肾毒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风险,需要权衡利弊。
(责任编辑:家庭医生在线 通讯员:房诗婷、刘文琴、庄燕妍)
专家答疑
抑郁焦虑症怎么根治
2025-03-19焦虑症的表现和症状
2025-03-19焦虑症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2025-03-19焦虑症怎么治疗彻底治愈
2025-03-19焦虑症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
2025-03-19800元一颗是全瓷牙吗
2025-03-19义齿和假牙的区别
2025-03-19牙箍掉下来了怎么办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