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皮肤科 > 皮肤病预防 > 日常保健 > 正文

预防麻疹的日常保健措施有哪些

2013-09-08 19:14:23      家庭医生在线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疫情主要威胁5岁以下儿童,成人也有发病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1)自动免疫 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因恐来自母体的抗体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时加强一次。国外主张在15个月时初次接种更为保险,并认为在1岁以内接种者,应于1年后加强一次。疫苗应保存在2~10℃暗处,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龄剂量相同,于麻疹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最好。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若应急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流行时易感者80%接种了疫苗,可于2周内控制流行。接种疫苗后反应轻微,5~14日后可有低热数日,偶见稀疏淡红皮疹。

注意事项: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自动免疫;有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血清抗体都有上升,阳性率可达95%~98%,最早于12天血液中即可出现血凝抑制等抗体,1个月时达高峰,抗体效价在1∶16~1∶128。2~6个月后渐降,一般仍维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种者4~6年后可全部消失,故复种年龄可在4~6岁时。婴儿主动免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时,可形成无病区。

有些国家将麻疹疫苗与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时接种,不影响其免疫效果。

(2)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疫苗知识:何时接种麻疹疫苗最好

根据我国儿童免疫程序,麻疹疫苗初种时间为生后8个月最佳,复种为7岁左右最佳。这是我国医务工作者分别对不同接种时间所产生的免疫抗体进行调查后确定的。

调查中发现:4-5个月婴儿接种后抗体的阳性率为43.7%,6个月87.5%,8个月为85%,12个月为98%,说明6个月以前婴儿注射麻疹疫苗后抗体的阳性率并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胎儿从母体中已获得了对抗麻疹的抗体,生后尚未消失,干扰了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的产生。在60年代,由于当时小儿麻疹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初种年龄定为6个月。以后由于麻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从1977年起,改为生后8个月初种,但比起美国的初种年龄(生后15个月)还算是较早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体内产生的抗体会逐年降低。初种后4年,抗体阴转率为17%,初种后12年达43.6%,所以7岁时应再复种一次最佳。复种后,95%以上小儿抗体转为阳性,又产生了较强的抗病能力。

预后

麻疹的预后与患者免疫力强弱关系甚为密切,年幼体弱,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常迁延不愈,易有并发症。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诊断,及早采用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有助于减轻病情。

为了提高认识,以促进康复,现将主要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麻疹如何进行护理

1、一般护理

(1)消毒隔离

实施呼吸道隔离,一般患者隔离至出疹后6天,合并肺炎者隔离期延长至10天。严格管理探视人员,免疫力低下者避免接触,确需探视者必须带口罩,探视完毕应冼净双手。

(2)休息

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通风,室温不可过高,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0~60%,室内光线不宜过强,避免冷风直吹及强光刺激眼睛。

(3)饮食

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易少量多餐,适当补充维生素及供给定量的水和热汤(如胡萝卜、荸荠、甘蔗汤等)。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皮疹透发,切勿忌嘴。呕吐、腹泻严重、摄入过少者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能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变化,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紫绀,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皮疹变化:出疹期应注意观察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及分布情况,如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可能发生并发症,需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观察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表现;注意观察消化道症状变化(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对症护理

(1)发热

每2~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防止高热惊厥。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退热处理,以免影响皮疹透发。如体温过高,可用温水擦四肢、用微温湿毛巾敷于前额部或遵医嘱用小剂量退热药,使体温略降为宜,以免体温骤降引起虚脱。出汗后予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皮疹

出疹期皮肤保持温暖潮湿或微汗为宜,可予温水淋浴,或用鲜芫荽30~60克加水煎后擦浴,有利于皮疹透发,注意保持水温(40~45℃),避免受凉。禁用肥皂水、酒精擦抹皮肤。保持皮肤清洁,衣着宽松,内衣裤勤换洗;床褥保持清洁、松软、平整、干燥,减少物理性刺激。有皮肤瘙痒者劝其避免搔抓,予修剪指甲,外搽5%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甘石制剂。

(3)眼、鼻、口腔护理

眼分泌物多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或4%硼酸溶液冲洗双眼2~3次,日间冲洗后滴氯霉素眼药水,晚间冲洗后涂金霉素眼膏,不用封眼;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每日用棉枝蘸生理盐水清洗鼻腔;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三餐后用温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口唇干裂者涂石蜡油。

(4)呕吐、腹痛、腹泻

呕吐、腹泻严重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进食一些流质,予多饮水;腹痛者卧床休息,严重时按医嘱给予小剂量止痛剂;腹泻者注意观察及记录大便次数、量及性状,便后用温水擦拭肛周,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抽送血标本查血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并发症的护理

(1)合并肺炎的护理

发病初期及出疹期都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原发性肺炎,后期可并发细菌性肺炎,多见于儿童麻疹。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变化,指导有效咳嗽,轻轻将痰液咯出,注意痰的性质、颜色,及时送验痰标本;必要时遵医嘱定时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

(2)麻疹性肝炎的护理

成人麻疹合并肝损害较常见。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嘱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按医嘱应用护肝药物,注意不良反应,禁止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及时抽送血标本,动态观察血清转氨酶变化。

(3)合并心肌炎的护理

(责任编辑:吴敏 )

相关文章推荐

    科大夫挂号引导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