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轩存旺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经行泄水是一种中医病症,指每逢月经来潮前或经期,出现水样泄泻。多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水湿停滞、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等因素引起。 1.脾肾阳虚:脾肾功能失调,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湿,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出现经行泄水。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可选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 2.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引发经行泄泻。治疗宜疏肝健脾,如逍遥丸等。 3.水湿停滞:体内水湿积聚,经期气血下注,脾运更弱,水湿下注大肠而致。可通过祛湿利水的方法,如参苓白术散。 4.气血不足:气血虚弱,脾失濡养,运化无力,经期气血更虚,出现泄泻。常用归脾丸等补养气血。 5.阴虚火旺:阴虚生内热,虚火扰动,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经行泄水。治疗需滋阴降火,如知柏地黄丸。 经行泄水的病因较为复杂,患者应及时就医,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同时,要注意经期保暖,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
2024-10-09 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