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郭立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贫血的补充方法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适当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诱因等。 1.饮食调整:多吃富含铁、维生素 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 2.药物治疗:可遵医嘱服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铁剂;维生素 B12 片;叶酸片等。 3.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劳累。 4.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造血功能的正常运转。 5.避免诱因:如减少浓茶、咖啡的摄入,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总之,贫血患者需要综合多种方法进行调理和治疗,并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贫血的改善情况。同时,要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物。
2024-10-10 20:11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青少年女生贫血一般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每个月也会有月经,血液流失又没能及时补充,从而造成了贫血的发生指导意见;建议在饮食上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瘦肉,牛肉,鱼贝类,豆制品,香菇木耳等,要按时吃饭,特别是一定要吃早餐,另外可以在饭后口服体恒健牌铁之缘片,每天饭后服用,每次3-4片,每日三次,生血补血,坚持服用2-3个月即可消除头晕乏力等症状,缺铁贫血除造成了平常的头晕乏力外,还会造成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所以必须重视补铁补血。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祝好。
2024-10-10 20:11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先要区分是属于什么贫血,还可查一下血常规和血色素。缺铁性贫血可食补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保持膳食平衡是最好的药方。动物肝脏、猪血等,动植物食品混合吃,会增加铁的吸收率。也可以用硫酸亚铁补铁口服液等。还应同时服用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生理性贫血由于婴儿从母体中带来的铁用尽以致出现贫血为生理性贫血,一般不需治疗。地中海贫血是中国南方比较常见的遗传病之一。父母至少一方是轻型地贫,基本没有症状,不会发展。
2024-10-10 20:11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需增补含铁充裕的食物。这类食物有:猪肝、牛肝、鸡鸭肝、猪腰、猪肚、牛腰、牛肺、牛肉汁、蛋黄粉、银鱼干、黄鱼干、鱿鱼、海蛰、虾米与虾仁等荤菜;菠菜、油菜、荠菜、金针菜、韭菜、芹菜、豆腐皮、豆腐干,以及桃、橘、枣等。以上食物以猪肝、牛肝、鸡鸭肝最佳。什么情况下容易得妇科炎症?急性盆腔炎如何诊断?
2024-10-10 20:11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邢学法 主治医师
冠县辛集中心卫生院
一级
外科
-
贫血具体分类如下: 1.“缺铁性贫血”,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见于营养不良、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只要是女性就比较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女性每个月生理期会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约有20%的女性、50%的孕妇都会有贫血的情形。如果贫血不十分严重,就不必去吃各种补品,只要调整饮食就可以改变贫血的症状。比如首先要注意饮食,要均衡摄取肝脏、蛋黄、谷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如果饮食中摄取的铁质不足或是缺铁严重,就要马上补充铁剂。维他命C可以帮助铁质的吸收,也能帮助制造血红素,所以维他命C的摄取量也要充足。其次多吃各种新鲜的蔬菜。许多蔬菜含铁质很丰富。如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 2.“出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 3.“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巨幼细胞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细胞的一类贫血。实际上巨幼细胞是形态上和功能上都异常的各阶段幼稚红细胞。这种巨幼细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结果,核的发育和成熟落后于含血红蛋白的胞浆。身体多种组织细胞皆受DNA合成缺陷的影响,但以造血组织最严重,特别是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也都有形态上的改变和成熟细胞数量的减少。巨幼细胞包括原巨幼细胞、早巨幼细胞、中巨幼细胞和巨幼细胞各不同发育阶段的幼稚红细胞。这些巨幼细胞均比相应的正常幼红细胞大,浆核比例比正常略高。经Wright染色后,原巨幼细胞的胞浆呈深蓝色,无颗粒,核周围有一染色较浅的圈;核圆形,染成紫色,最显著的特点是染色质呈颗粒状,彼此隔开,隔开处比较透亮,有时在核的周边有彼此分开的染色质小块,形成所谓“钟面”的状态;核仁较大,蓝色。当细胞逐渐成熟,染色质保持其颗粒状结构,不易形成深染的固缩块状物。有时巨幼细胞贫血较轻,巨幼细胞的形态往往不很典型,称为类巨幼细胞。绝大多数巨幼细胞贫血是由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例外,如抗代谢药物引起的巨幼细胞增生、红白血病和红血病、铁粒幼细胞贫血的巨幼细胞增多、遗传性乳清酸尿等。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细胞的形态都是相同的。经过适当的治疗,这些巨幼细胞都能很快变成正常的幼稚红细胞。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在疗程后期可能出现相对缺铁现象,要注意及时补充铁剂。 5.“恶性贫血”,缺乏内因子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说原来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数量越大则贫血越严重。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破坏程度和转归等,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在我国经部分地区调查,每10万人中有1.87~2.1人发病,与日本报道的发病率相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急性型与慢性型病例的比例为1∶4.6。再生障碍性贫血似属中医学“虚劳”、“虚损”及“血证”的范畴。以往认为是不治之症,经过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对其预后已有改观。据调查,平均死亡年龄延长,病死率下降,患病率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住房要通风。忌服合霉素、氯霉素、磺胺类、退热止痛片等抑制骨髓的药物。请问你具体是哪一种啊。如有什么不明白的,欢迎您再次提问,我们会对您的问题密切关注。
2024-10-11 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