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即问即答 > 儿科 > 孩子怕生怎...
快速提问

即问即答

首页 找问题 找医生 专家答疑 健康微窗口 健康热点 查疾用药 健康百问 找名医看诊 预约挂号

孩子怕生怎么办?

孩子怕生怎么办?

  •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认生(怯生)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例如有的婴儿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严肃,紧张的神态,或试图回避、躲藏;有的婴儿甚至表现出严重的恐惧,尖声哭叫,挣扎着要离开现场等。这些都是婴儿认生的表现。许多母亲和传统的观念认为,婴儿认生是天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听之任之,或故意让孩子避开陌生人;有的父母则为此着急,认为一回生,两回熟,强制婴儿接触陌生人。婴儿认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通现象吗?小于4个月:这么大的婴儿不会认生。他们对一切新奇的事物,包括对陌生人,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任何人的引逗,都会报以喜悦与微笑。4~5个月:他们对陌生人会出现“警惕地注意”现象。他们会来回地注视、比较陌生人与熟人(主要是母亲)的面孔,对陌生人的脸注视的时间会更长些。5~7个月:在陌生人面前婴儿会出现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7~9个月:有些婴儿面对陌生人会有苦恼、哭叫、回避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婴儿都有认生表现,而且婴儿的认生有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上述情况说明,婴儿起初并不认生,婴儿的认生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认生呢?相对而言,性格内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认生:体弱多病,接触人少的孩子,比体格健壮,家中人口多的孩子容易认生;环境刺激贫乏较之环境刺激丰富的孩子容易认生;过分依恋母亲较之母子依恋正常及依恋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认生。此外,有的婴儿则只对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戴眼镜或戴帽子的人,表现出害怕的反应。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受过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的强制或恐吓的缘故。认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利的影响吗?认生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智力发展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因为人们为了避免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往往只是远远地与孩子打个招呼,即匆匆离去,而不会坚持引逗孩子。孩子的哭叫,也会降低人们与孩子交往的兴致。这对孩子来说,自然就失去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减少了一些有意刺激,孩子的生活圈子也就狭小起来。研究和事实都证明,在先天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孩子会比生活在单调乏味的环境中的孩子聪明些。俗话说“见识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认生也使婴儿失去一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target="_blank">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如果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交往能力得不到补偿,长大后就会变得较弱,胆怯,不善于与人主动交往或难于与人相处。结果会经常体验到孤独、无能、缺少自主和自信,从而会影响到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不认生或减少认生呢?根据以上所谈的情况,出生后3~4个月以前的婴儿不会认生父母要抓住这一时间段,多带婴儿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活动,接受丰富多彩的刺激,特别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群,熟悉男女老少,成人,儿童的各种面孔,尽量多地接受他们的引逗与交往,包括各种不同的假面玩具等。对安静内向的婴儿更要有意创造与人接触的各种条件与环境,这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以后是否会认生的关键。对3~4个月已经有了认生反应的婴儿,既不要避免让他们与陌生人接触,也不要强制或逼迫他们与陌生人交往,这都会适得其反。而是要使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的过程。例如,经常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或邀请他们来自己家作客。此时,父母可设计这样的场景:孩子喜爱的玩具,糖果之类物品与陌生人同时出现,这样孩子多次体验到良好的刺激,总是伴随着陌生人,慢慢地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就会逐渐消失了。再如,父母带孩子到集体活动的场合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局面,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事先带他到熟悉环境。集体活动中要避免众多陌生的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一起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这些会使他缺少安全感,增加害怕或认生的程度。到了2~3岁仍然认生和孤独的孩子,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经常明确地提出他认生的缺点,以避免强化他的这一缺点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可以先让他们与陌生的孩子交往,例如,常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与众多陌生的孩子一起排队滑滑梯、荡秋千、攀登障碍物、做游戏等。还可以主动为孩子寻找不认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

    2016-05-12 20:09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贺涛 主治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认生(怯生)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例如有的婴儿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严肃,紧张的神态,或试图回避、躲藏;有的婴儿甚至表现出严重的恐惧,尖声哭叫,挣扎着要离开现场等。这些都是婴儿认生的表现。许多母亲和传统的观念认为,婴儿认生是天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听之任之,或故意让孩子避开陌生人;有的父母则为此着急,认为一回生,两回熟,强制婴儿接触陌生人。婴儿认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通现象吗?小于4个月:这么大的婴儿不会认生。他们对一切新奇的事物,包括对陌生人,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任何人的引逗,都会报以喜悦与微笑。4~5个月:他们对陌生人会出现“警惕地注意”现象。他们会来回地注视、比较陌生人与熟人(主要是母亲)的面孔,对陌生人的脸注视的时间会更长些。5~7个月:在陌生人面前婴儿会出现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7~9个月:有些婴儿面对陌生人会有苦恼、哭叫、回避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婴儿都有认生表现,而且婴儿的认生有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上述情况说明,婴儿起初并不认生,婴儿的认生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认生呢?相对而言,性格内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认生:体弱多病,接触人少的孩子,比体格健壮,家中人口多的孩子容易认生;环境刺激贫乏较之环境刺激丰富的孩子容易认生;过分依恋母亲较之母子依恋正常及依恋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认生。此外,有的婴儿则只对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戴眼镜或戴帽子的人,表现出害怕的反应。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受过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的强制或恐吓的缘故。认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利的影响吗?认生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智力发展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因为人们为了避免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往往只是远远地与孩子打个招呼,即匆匆离去,而不会坚持引逗孩子。孩子的哭叫,也会降低人们与孩子交往的兴致。这对孩子来说,自然就失去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减少了一些有意刺激,孩子的生活圈子也就狭小起来。研究和事实都证明,在先天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孩子会比生活在单调乏味的环境中的孩子聪明些。俗话说“见识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认生也使婴儿失去一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如果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交往能力得不到补偿,长大后就会变得较弱,胆怯,不善于与人主动交往或难于与人相处。结果会经常体验到孤独、无能、缺少自主和自信,从而会影响到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不认生或减少认生呢?根据以上所谈的情况,出生后3~4个月以前的婴儿不会认生父母要抓住这一时间段,多带婴儿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活动,接受丰富多彩的刺激,特别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群,熟悉男女老少,成人,儿童的各种面孔,尽量多地接受他们的引逗与交往,包括各种不同的假面玩具等。对安静内向的婴儿更要有意创造与人接触的各种条件与环境,这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以后是否会认生的关键。对3~4个月已经有了认生反应的婴儿,既不要避免让他们与陌生人接触,也不要强制或逼迫他们与陌生人交往,这都会适得其反。而是要使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的过程。例如,经常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或邀请他们来自己家作客。此时,父母可设计这样的场景:孩子喜爱的玩具,糖果之类物品与陌生人同时出现,这样孩子多次体验到良好的刺激,总是伴随着陌生人,慢慢地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就会逐渐消失了。再如,父母带孩子到集体活动的场合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局面,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事先带他到熟悉环境。集体活动中要避免众多陌生的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一起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这些会使他缺少安全感,增加害怕或认生的程度。到了2~3岁仍然认生和孤独的孩子,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经常明确地提出他认生的缺点,以避免强化他的这一缺点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可以先让他们与陌生的孩子交往,例如,常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与众多陌生的孩子一起排队滑滑梯、荡秋千、攀登障碍物、做游戏等。还可以主动为孩子寻找不认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

    2016-05-12 20:15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孩子还小,适应和应变能力差,所以凡事都应优先考虑孩子的能力,也就是说成人要配合孩子来作出响应,而不是要孩子来配合成人的标准。  所以,郑世仪老师在此给家长一个建议,下次到朋友家中作客时,如果遇到怕生的孩子,不妨先主动表达善意,和孩子多一些互动。也许你就会发现,只要一些童言童语就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哦。  3个方法引导孩子  有关怕生和畏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适度的引导,孩子会始终害怕接触人群,怎么都没有办法跨出自己的世界,这对将来的人际关系发展非常不利。  如果幼儿始终难以融入人群是由先天生理的缺陷所引起,那么一定要带孩子去接受检查和治疗,寻求专业医师或特教老师的协助,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如果是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如亲子依附关系不良等,那么下列3个解决方法可以参考。  1.先顺应孩子的速度  有些家长总是对孩子的问题操之过急,不断要求孩子追上自己预设的目标和进度,这么做其实对孩子并不公平。万事万物都有它特定的运行速度和规律,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况且每个孩子摸索世界的速度不同,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循着自己的速度去认识这个他从未经历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跟上大人的要求。  2.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害羞、怕生的孩子,增加他面对人群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例如当他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或只是害羞地对新朋友微笑时,家长也要适时给予鼓励。孩子只要一受到称赞,他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尝试。同时,在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表现时也不要责怪孩子,否则孩子会更退缩。  3.不以成人标准苛求孩子  当人越来越了解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后,他就能做出越来越合适的反应,这就是人为什么能进步的原因。孩子之所以怕生,是因为他对身边的人际关系还没有什么了解,所以会排斥、会害怕都是很正常的。家长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多为孩子着想,就不会再以成人的标准来苛责孩子,也才能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对孩子做出适当的引导。

    2016-05-12 20:22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李强 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普内科

    怕生人在心理学上叫陌生人焦虑(strangeranxiety)。大约从五六个月开始,婴儿就显露出这种怕陌生人的表绪。到两岁以后,儿童建立起和他人交往行为系统,喜欢和他人交往以后,这种害怕才会减弱。陌生人焦虑是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表现。有2/10的小婴儿这种焦虑的表现不明显,延续时间也短,好像没有发生过。也有一部分儿童到两岁多还有。陌生人焦虑的具体表现是:婴儿到五、六个月时,忽然一反常态,原来谁都让抱的他忽然表现出退缩,躲藏、哭泣、想离开他面前的陌生人,陌生人愈是想接近他,他就愈退缩,在公共场所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妈妈抱着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宝宝,碰见同事了,同事想和孩子亲热,孩子却直往后躲,弄得妈妈很尴尬,和你碰到的情况差不多,往往不欢而散。对于陌生人焦虑比较重的行为,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1、对见到的陌生人说,请不要马上接近他,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先对他微笑,表示友好,给他一块糖,一片桔子,慢慢靠近他,再抱他,让他的警惕、不安全感减弱。2、家中每一个成员都陪他、带他、和他玩,这样,他就有较多的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对他克服陌生人焦虑有好处。3带他到街上、超市、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去,多看,多听,但并不要勉强他让别人抱。不过,多见这些场面也有好处。4、创造机会让他和别人交往,比如带他到邻居家串门,请邻居带孩子来家里和他玩。5、当他被陌生人逗引而害怕以致于哭泣,千万不要数落他,甚至打骂他(好像是给陌生人面子),而要抱紧他,安慰他,让他有安全感。6、要正确对待,思想上知道这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就不必紧张,也不必过急地想纠正它,当然,采用一些方法使这个阶段渡过得好些,快些。也是可以的。

    2016-05-12 20:30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这类孩子不愿交往的原因可能是:●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孩子玩,孩子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孩子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大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在家里不要以孩子为中心,而要“人人平等”。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孩子“心理断乳”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产生与同伴交往的动机,也能促进他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缩短孩子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的时间。●有过失败的交往经历。有些孩子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小伙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其他人交往,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父母需要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父母不妨带着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他“壮壮胆”,当孩子的交往技能提高了,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父母就可以撤出了。

    2016-05-12 20:37
专家咨询 更多>
赖兴兵

赖兴兵 / 主任医师

擅长:多动症、抽动症、学习障碍、厌学、注意力缺陷、遗尿、癫痫、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缓、矮小症、肥胖症、性早熟、小儿脑瘫、脑发育不良等儿童常见疑难慢性疾病。

预约挂号
蔡晓竹

蔡晓竹 / 主任医师

擅长:多动症、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感统失调、抽动症、智力发育落后、儿童心理。

预约挂号
王亚波

王亚波 / 副主任医师

擅长:青少年儿童增高、性早熟、肥胖症等。专注于因生长激素缺乏、遗传、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病等导致的身材矮小、不长个、矮小症以及性早熟、肥胖症、甲状腺疾病、发育迟缓等儿童内分泌疾病领域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预约挂号
医院问答 更多>
为什么龟头有点痒

为什么龟头有点痒

衡水男科医院 2023-12-17
为什么阴茎向下弯曲

为什么阴茎向下弯曲

衡水男科医院 2023-12-17
夜尿频多是什么原因导致

夜尿频多是什么原因导致

包头世纪泌尿专科医院 2023-12-18
我爸烟龄30年,酒龄8年

我爸烟龄30年,酒龄8年

平顶山儿科医院 2024-01-24
脑缺氧会嗜睡吗?

脑缺氧会嗜睡吗?

内蒙古精神病医院 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