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建国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判断某种行为表现是否为心理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行为的频率、强度、对生活的影响、持续时间以及个人的内心感受等。 1. 行为频率:如果某种行为频繁出现,如每天多次重复,可能提示存在心理问题。 2. 行为强度:行为表现过于强烈,超出正常范围,例如极度的焦虑或愤怒,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信号。 3. 对生活的影响:若该行为严重干扰了日常工作、学习、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需引起重视。 4. 持续时间:长期存在的行为,如超过数月甚至数年,可能意味着心理方面的困扰。 5. 个人内心感受:当事人感到痛苦、困惑、无法自控,也是判断心理问题的重要依据。 总之,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定论,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多个方面。如果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有所担忧,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2024-10-20 19:39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邢学法 主治医师
冠县辛集中心卫生院
一级
外科
-
正常咬得狠,爱得深在新几内亚巴布亚群岛是南的一个岛国,全国大大小小的岛屿共有一百多个,总人口约25万,是一个母系国家。巴布亚地处赤道附近,因为热带生活较易,巴布亚虽落后,但巴布亚人并不在意,因此过的是一种懒散的生活,乐天知命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在这种懒散生活下,巴布亚唯一认真愿做的事是谈恋爱。巴布亚人早熟,在我们看来,十一二岁的人还是毛头小伙子,但是在巴布亚已经是大人了,也已是谈恋爱的高手了。既然恋爱,就要示爱,巴布亚人求爱有两种方法,一是咬鼻子,另一是咬睫毛。两种求爱都是咬得愈深表示爱得愈深,因此巴布亚的年轻人有两个特征,一是鼻子被咬得稀巴烂,二是人人没有眼睫毛。鼻子被咬得鼻破血流是常事。在巴布亚鼻破血流,不但不是没有面子的事,还是很值得自夸的事,也是一种幸福。如果注意看,就会发现,破鼻子的一定是男人,咬鼻子的一定是女人,因为在这个岛国,男人无权向女人求爱,主动求爱、主动展开追求的一定是女人,因此只有女人咬男人鼻子的事,没有男人咬女人鼻子的事。就那样,很多男人成了破鼻子。巴布亚女郎的这种咬鼻子求爱,常常是冷不防的、突击式的,一个小伙子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会被后赶上来的美娇娘咬一口,这在大街上是常见的事。如果到了乡村,还有女郎追着小伙子咬的,因为那个小伙子不愿领这个美人的情,只好捂着鼻子以逃为上。咬睫毛与咬鼻子相同,都是女郎向年轻小伙子求爱的方法,很可能是巴布亚小伙子的鼻子被天天咬来咬去,鼻子受不了,鼻子烂了,所以要换一个地方咬,就咬到了眼睫毛上去。也是基于同一个原因,咬得愈深表示爱得愈深,小伙子有时连眼睫毛也一起被咬下来,因此巴布亚的小伙子不光有个烂鼻子,而且常常没有眼睫毛。
2024-10-20 19:39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心理分析:你好,通过你的主诉,可以看出你平时和别人谈话时一般不会出现口吃的问题,只有在正式场合(其应该包括登台演讲、表演或者会见重要人物时才出现口吃),而这些场合都容易造成紧张或其他的一些不愉快的体验。当我们感到自己的应对能力不足以应对客观形式的要求时,就会造成紧张情绪,就会产生焦虑。心理指导:首先要有信心,其次建立一个表格,把令你最容易口吃的事件都列举出来,然后根据你的主观判断每一个对你的影响事件的程度,给他们打分。比如对你影响最大的打一百分,其次打98分,直到得分最少的,接着从你打分最少的开始,用想象的方式与它进行对话,直到其对你不再影响,接着做下一道,直至所有事件对你没有影响。当感觉自己很难受时先停下来,放松一下,一定要等到这个事件对你毫无影响,在开展下一个。
2024-10-20 19:39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赵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既然都成一家人了,还是要努力慢慢去适应吧;这样对你和整个家庭才好。如果平时能不见就少见下了
2024-10-20 19:39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1、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2、这个案例是我治疗过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已在公开刊物发表,任何人不得转载).《有些心前区不适与焦虑有关》近几个月来,50多岁的张先生经常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他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看了很多医生.医生一致认为,他的心前区不适系太紧张所致,根本没有器质性问题.张先生却坚信自己有病,只是医生没有查出来,执意要求住院.住院期间,心内科的医生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检查,仍没有发现异常.在别人的建议下,张先生不很情愿地来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过程中,张先生表现出严重的焦虑——双手不知放在什么地方好,坐姿不自然,身体来回移动;交谈中,张先生倾向于回避问题,压抑自己,对自己的某些失当行为往往采取合理化解释等,导致说话前后矛盾,心理冲突显而易见.进一步的咨询了解到,张先生的焦虑情绪已经出现半年多了,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心理疾病,而把这些不适当成了心脏病的症状.实际上,过分焦虑与心前区不适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研究表明,各种情绪状态的改变,除了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腺活动的变化外,同时也出现神经递质和肽类物质的改变,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物反应,往往被患者体验为躯体不适.过分的焦虑,使张先生把精力更多地集中于躯体不适.而习惯性的注意力的指向,必然使感觉域值下降,体验更为敏感,不适感更加明显.于是,主观症状逐渐强化、固定、形成.心理动力学则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可以引起焦虑,病人通过躯体不适的形式来缓解焦虑.文章中的张先生,原来在重要位置,因工作变动,被安排到清闲岗位.他害怕别人看不起,总想给别人流下一个坚强的外表形象.内心的失落与渴望的外表形象之间,形成尖锐的心理冲突,因此产生严重的焦虑.张先生通过患病——强调心前区不适,为离开原岗位找到了台阶,潜意识的台词是:“我有病,不能胜任原岗位工作了.”从而避免了尴尬,缓解了心理冲突带来的焦虑情绪.其实,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所以,找不到器质性依据的心前区不适,可以与焦虑有关.患者如果只盯着躯体疾病寻求治疗,往往是舍本求末,容易耽误病情.如果病人意识到心理疾病,愿意接受心理治疗,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
2024-10-21 0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