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预防早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孕期保健、避免感染、控制孕期疾病、减少外界刺激等。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孕妇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和水果。 2.注意孕期保健:按时进行产前检查,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补充叶酸、铁剂、钙剂等营养素。 3.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有生殖道感染,应及时治疗。 4.控制孕期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控制病情。 5.减少外界刺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性生活频率,尤其是在孕晚期。 6.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 总之,孕妇要重视孕期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早产。一旦出现早产的征兆,如宫缩频繁、阴道流血等,应立即就医。
2024-10-20 19:29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
早产是指在满28孕周至37孕周之间(196~258天)的分娩。一是孕期应加强营养避免精神创伤,不吸烟,不饮酒避免被动吸烟。 二是妊娠后期绝对禁止性生活因为精液中的前列腺素经阴道吸收后会促进子宫收缩。 三是一旦出现早产迹象应马上卧床休息并且取左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供血量;有条件应住院保胎。四是积极治疗急慢性疾病。
2024-10-20 19:29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崔立静 医师
中原油田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光明医院
一级
内科
-
早产是指婴儿在37周末以前分娩.早产儿在许多方面的发育都不够成熟和健全,因而即使在最适合的环境下分娩,并在精心护理下存活下来,也难免并发严重疾病,生存质量并不乐观,这必然是对临床医生和家庭的挑战.
2024-10-20 19:29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贺涛 主治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这情况建议积极做好产检,后期的情况避免劳累导致早产的情况同时建议应该营养均衡多喝水较好的,注意局部的卫生,同时建议应该注意保胎,出现腹痛不适的情况,积极做好产检即可
2024-10-20 19:29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即所谓“瓜熟蒂落”。每一个妊娠的妇女都希望能生一个足月健康的孩子,但有的怀孕尚未足月,就“瓜不熟而蒂早落”提前分娩,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早产。在正常情况下,胎儿都在280天左右(即38~42周)降生,称为足月产。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定义,在怀孕29~37周之间发生的分娩为早产。早产儿的体重一般在1000~2500克之间,由于过早分娩,各种器官发育不成熟,体外生活能力较弱,调节体温、抵抗感染的能力很差,早产儿的死亡机会要比足月儿多几十倍。其存活儿约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后遗症。哪些情况容易发生早产呢?有人对311例早产高危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影响早产的原因主要与下述因素关系最密切。1.早产与年龄关系未满20岁或大于35岁的孕妇早产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小于20岁者,早产发生率是20~34岁组的11倍。2.早产与流产史的关系流产史,尤其是晚期流产史、反复流产、人工流产、引产或流产后不足一年又再次怀孕的对孕妇影响最大。因流产对宫颈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宫颈机能不全,使早产率增高。3.胎位与早产的关系臀位早产的发生率为20.4%,是总产妇早产率的7倍。4.早产与疾病的关系妊娠合并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内、外科疾病,如风疹、流感、急性传染性肝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妊高症、心脏病等,容易导致早产。孕妇内分泌失调、孕酮或雌激素不足,严重甲亢、糖尿病等,均可引起早产。严重贫血的孕妇,由于组织缺氧,子宫、胎盘供氧不足,也可发生早产。孕妇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不足以及维生素E、叶酸缺乏,也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5.早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过长、过累可使早产率明显增高。情绪经常波动或精神过度紧张,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收缩,易致早产。妊娠后期频繁的性生活,易引起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的较常见原因。孕妇吸烟和过度饮酒,也与早产密切相关。此外,双胎或多胎妊娠。由于子宫过度伸展,最常导致分娩提前,早产率是一般妊娠的10~15倍。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是妊娠末期的严重并发症,可引起子宫内外出血,提前终止妊娠造成早产,并可危及孕妇的生命。预防早产,关键是加强孕期保健,从妊娠早期开始,定期做好产前检查,以便尽早发现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要积极预防和治疗妊娠中毒及各种异常妊娠。注意改善生活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增加休息时间。保持心境平和,消除紧张情绪,避免不良刺激。要摄取合理的充分的营养,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鱼、肉、蛋及豆类食品,多吃些新鲜蔬菜及水果。怀孕后期应多卧床休息,并采取左侧卧位,以改善子宫、胎盘的血循环,减少宫腔内向宫口的压力。妊娠期间要节制性生活,妊娠7个月后应避免性生活。发现产前出血(主要是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和先兆早产征象应及时请医生诊治。如能做到以上几条,就可如愿以偿“瓜熟蒂落”,避免“早产儿”出世。
2024-10-20 2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