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魁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成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成因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因素、其他因素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如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2.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基因缺陷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诱发本病。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肝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5.其他因素: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 治疗方面: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患者需遵医嘱用药。 2.脾切除: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 3.输注血小板:在紧急出血情况下使用。 总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
2024-10-21 13:31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郭立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过敏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来说,还是中药治疗的比较彻底一些,对身体没有什么潜在的危害、能够调节身体的各项机能。比如中药卷柏紫癜方。
2024-10-21 13:31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建国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参见第131节)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2024-10-21 13:31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参见第131节)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随其病因和严重程度而多变,需迅速鉴别病因,若有可能应予以纠正(如在肝素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停用肝素).由于血小板反复输注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造成疗效的降低,因而要间歇性使用以预防上述抗体产生.若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消耗,则血小板输注应保留于治疗致命性或中枢神经系出血.若由于骨髓衰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则血小板输注保留于治疗急性出血或严重性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数<10000/μl).成年人的治疗通常开始口服皮质类固醇(例如强的松每日1mg/kg).如有效,血小板计数将在2~6周内恢复正常,然后逐步递减皮质类固醇.但大多数病人的疗效不够满意,或是减少肾上腺类固醇剂量后即复发.脾脏切除可使50%~60%病人得到缓解.对于用类固醇和脾脏切除治疗难以奏效的病人,使用其他药物的疗效尚未证实.由于慢性itp病程长,同时慢性itp患者死亡率低,而对治疗方法的利弊仍须慎重权衡.应用合成的雄激素(达那唑),或使用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或环孢菌素的免疫抑制疗法的疗效并不一致.对itp伴致死性出血的患者,可使用免疫球蛋白静注(ivig),这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除包被抗体血小板的作用.ivig剂量1g/kg,1天或连续2天.患者血小板数常可在2~4天内上升,但仅维持2~4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g/(kg.d)静脉输注3天,可使血小板数迅速上升,且费用略低于ivig.对那些有致命性出血的患者亦应输注血小板.由于糖皮质类固醇或ivig可能预期在几天内显效,因而对itp患者不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患儿治疗与成人相反.使用皮质类固醇或ivig可迅速恢复血小板数,但不能改善临床结果.由于大多患儿在几天或几周内可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自发性恢复,有时推荐单用支持疗法.对使用皮质类固醇或ivig无效的慢性型itp患儿脾切除术应至少推迟6~12个月,这由于无脾患儿增加了严重感染的危险,即使患病经年累月,大多患儿可自发性缓解. 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新进展 以往将本病分为血热,气虚,,阴虚三种.近10年来又取得了新的认识.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主要病机为热,虚,瘀三种.有作用认为本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脾主统血,脾气亏损则血不循经而外溢.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能化血,肾虚则精血无以化生,故血小板减少.肝藏血,主疏泄,肝郁化火,则迫血妄行;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而成紫斑;肝虚而致藏血失职也可致出血;另外肝病可及脾.心主血,属火,心火亢盛,迫血妄行也可导致出血.
2024-10-21 21:02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成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成因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因素、其他因素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如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2.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基因缺陷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诱发本病。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肝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5.其他因素: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 治疗方面: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患者需遵医嘱用药。 2.脾切除: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 3.输注血小板:在紧急出血情况下使用。 总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
2024-10-22 07:23
-
追问是开放提问,不一定是原来医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