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反映血糖控制水平、辅助诊断糖尿病、评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监测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后等。 1. 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比单次血糖检测更稳定可靠。 2. 辅助诊断糖尿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 6.5%,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3. 评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其数值越高,发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4. 监测治疗效果:可用于评估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帮助调整治疗策略。 5. 判断预后:能预测糖尿病患者未来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趋势。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患者应定期检测,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
2024-10-20 19:20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孔书雪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请问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和食物的影响,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这可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2024-10-20 19:20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一段时间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监测治疗效果.糖化血红蛋白在不同的医院正常值范围不同,如果超过正常值,表示血糖升高.
2024-10-20 19:20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葛江屏
南京紫金医院
一级
脑复苏专科
-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2)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注意事项 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老化,试纸受潮,过期等). 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经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 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提倡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后也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2024-10-21 0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