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B 超检查出右侧卵巢囊肿不用过于惊慌,其形成原因多样,如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炎症感染等。治疗方法包括定期复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内分泌失调: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尤其是雌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刺激卵巢囊肿形成。 2.遗传因素:部分卵巢囊肿具有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病史,患病风险会增加。 3.生活方式:长期熬夜、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内分泌,诱发卵巢囊肿。 4.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制剂、辐射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5.炎症感染:盆腔炎症蔓延至卵巢,可能导致卵巢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囊肿。 总之,发现右侧卵巢囊肿后,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或观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
2024-10-21 13:37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建国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怀孕以后子宫随着胎儿发育变大,就会挡住一些视角,B超照不到有可能是被挡住了,当然也不排除好了的可能。不过,根据经验来说,已经随访几年变化不大的卵巢囊肿在孕期消失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没关系的,不用管他。如果最后是剖宫产,医师一般会帮你摘除囊肿。
2024-10-21 13:37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你好,卵巢囊肿病因很多,分功能性和器质性.内分泌系统紊乱引起功能性,一般可在3个月自动消失;器质性应当进一步治疗.下次月经结束后三天到医院复查B超,如果囊肿依然存在且直径大于5厘米,建议手术治疗.一般可以正常生育.
2024-10-21 13:37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B 超检查出右侧卵巢囊肿不用过于惊慌,其形成原因多样,如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炎症感染等。治疗方法包括定期复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内分泌失调: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尤其是雌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刺激卵巢囊肿形成。 2.遗传因素:部分卵巢囊肿具有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病史,患病风险会增加。 3.生活方式:长期熬夜、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内分泌,诱发卵巢囊肿。 4.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制剂、辐射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5.炎症感染:盆腔炎症蔓延至卵巢,可能导致卵巢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囊肿。 总之,发现右侧卵巢囊肿后,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或观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
2024-10-21 23:09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华卿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中医科
-
右侧卵巢囊肿这个描述只是说在右侧有个囊肿样的结构,至于这个囊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它对于健康的影响还要进一步检查才能明确.卵巢囊肿有以下几种可能:1,生理性的: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这些大多都会自己消失,对健康没有影响,只需要在下次月经刚干净的时候复查B超,如果囊肿消失了就没事了.2,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卵巢巧克力囊肿:这种囊肿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除了有囊肿,患者还会有痛经的表现.这种囊肿除了压迫正常卵巢组织影响卵巢功能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本事也会引起盆腔输卵管粘连,盆腔内环境改变而影响怀孕.3,肿瘤性囊肿:包括良性和恶性.良性囊肿生长慢,不引起明显不适,对生育功能也没有明显影响.囊肿大于5cm是有破裂和蒂扭转的危险需要手术剥除.恶性囊肿生长迅速,并且会转移扩散危及生命,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必要的时候加用放疗和化疗.4,炎症包裹性囊肿:由于慢性盆腔炎等炎症性疾病引起的粘连包裹形成囊肿.由于粘连存在,输卵管通畅度受影响,会影响受孕.到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囊肿的性质,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
2024-10-22 00:43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属广义上的卵巢肿瘤的一种,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但以20-50岁最多见。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即:单一型或混合型、一侧性或双侧性、囊性或实质性、良性或恶性,其中以囊性多见,恶性变的程度很高。腹腔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肿物的大体情况,可观察整个盆腹腔,在可疑部位进行多点活检并吸收腹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诊断及术后监护。但对巨大肿块或粘连性肿块患者禁忌施行,也无法观察到腹膜后淋巴结。若囊肿为恶性的卵巢肿瘤,和其他肿瘤一样,能制造和释放抗原,激素及酶等多种产物,这些物质在患者血清中可通过免疫学,生化等方法测出,称为肿瘤标志物,提示体内存在某种肿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