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保福 主治医师
威县常屯卫生院
一级甲等
妇产科
-
有妊高症史的人再次妊娠仍有可能患病,其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上次患病的严重程度、自身基础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生活习惯以及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等。 1.上次患病的严重程度:若上次妊高症病情严重,再次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重度妊高症可能对身体造成较大损伤,影响后续妊娠。 2.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存在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病,会增加再次患妊高症的几率。 3.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多人患妊高症,自身基因可能存在相关易感性,再次妊娠时风险上升。 4.生活习惯: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易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加大患病风险。 5.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间隔过短,身体未完全恢复,患病风险增加;间隔过长,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也可能提高风险。 总之,有妊高症史的人再次妊娠是否会患病不能一概而论。建议这类人群在备孕前做好全面检查,孕期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患病风险。
2024-10-21 12:53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增沛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五官科
-
妊娠高血压的原因很多,胎盘浅着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营养缺乏,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您发生过一次妊娠高血压,并导致流产,那么您这次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会比平常人高很多.建议您做好预防工作,要合理饮食休息,应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钙镁锡锌等微量元素,等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减少动物脂肪及过量的盐的摄入,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愉悦的心情,坚持左侧卧位增加胎盘绒毛的血供.补钙预防妊娠期高血压,每天补钙1-2g可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2024-10-21 12:53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史东岳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妊高症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发病越早病情越重,发病初期表现为血压轻度升高,伴有水肿和蛋白尿。如不及时治疗,则病情可继续恶化,进而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甚至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所以要按医嘱积极治疗,不可掉以轻心.
2024-10-21 12:53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薛祖洋 医师
冠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娠时发生的高血压,水肿,尿蛋白疾病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其实,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观察,证明妊娠时并无什么致病的“毒素”,一般的孕妇都会有这些症状,只是轻重的问题.此病的主要表现为妊娠20周后发生高血压,浮肿,蛋白尿等症状,有的人是在怀孕之前就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或其他伴高血压的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症状表现相似,在妊娠期有可能加重,但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绝非同一种病.怀孕后血压增高,是由于小动脉痉挛,周围循环阻力增加的缘故,孕妇在孕前或妊娠20周前,血压不高,到20周后血压开始升高至130/90毫米汞柱以上,或收缩压超过原水平的30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15毫米汞柱以上,尤其舒张压持续在90毫米汞柱以上者更为严重,当病情继续发展,尿中就会出现蛋白,这就是蛋白尿.而水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体内钠(食盐)和水潴留造成的,水肿可以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显性是肉眼能看出来的水肿,隐性水肿则是通过体重增长推测出来的.您好,如何预防妊高症的发生,关键在于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即了解血压水平(妊娠前和早孕时血压水平).每次产前检查除测量血压外,还应测量体重,检查尿内是否有蛋白,对有妊高症家族史,既往有慢性持续性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以及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的孕妇更应注意.祝健康!
2024-10-21 19:56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邢学法 主治医师
冠县辛集中心卫生院
一级
外科
-
有妊高症史的人再次妊娠仍有可能患病,其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上次患病的严重程度、自身基础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生活习惯以及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等。 1.上次患病的严重程度:若上次妊高症病情严重,再次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重度妊高症可能对身体造成较大损伤,影响后续妊娠。 2.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存在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病,会增加再次患妊高症的几率。 3.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多人患妊高症,自身基因可能存在相关易感性,再次妊娠时风险上升。 4.生活习惯: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易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加大患病风险。 5.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间隔过短,身体未完全恢复,患病风险增加;间隔过长,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也可能提高风险。 总之,有妊高症史的人再次妊娠是否会患病不能一概而论。建议这类人群在备孕前做好全面检查,孕期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患病风险。
2024-10-22 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