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陈娟 副主任医师
云浮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
婴儿吐奶块较为常见,多由生理因素引起,但若吐奶块频繁、量大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可能提示疾病,需及时就医。关爱自己,从关注健康开始。身体不适时,请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2019-12-10 11:45
1.生理原因:婴儿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吃奶时吸入空气等易导致吐奶块。
2.喂奶方式:喂奶姿势不当,如躺着喂奶;喂奶量过多或过急;喂奶间隔时间不合理等。
3.消化问题:婴儿消化不良时,奶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可能形成奶块吐出。
4.疾病因素:胃肠道感染、先天性幽门肥厚等疾病也会引起吐奶块。
5.处理方法:喂奶后将婴儿竖着抱起拍嗝;喂奶时控制速度和量;避免在婴儿哭闹时喂奶;若频繁吐奶块且伴有发热、腹泻等,应及时就医。
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吐奶块的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保障婴儿的健康。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这个月龄的宝宝吐奶现象较为常见,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妈妈第一次看到宝宝吐奶时可能会很担心,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防止宝宝吐奶.
2016-05-26 11:10
1.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宝宝吃完奶后竖起来拍拍后背,直至打嗝即可.
2.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
3.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
4.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宝宝吐奶之后,如果没有其他异常,一般不必在意,以后慢慢会好,不会影响宝宝和生长发育.宝宝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状,那是奶与胃酸起作用的结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但如果宝宝呕吐频繁,且吐出呈黄绿色,咖啡色液体,或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了.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应该生理性倒奶导致的可能最大,小儿的贲门功能是还没有发育完善的,所以吃奶后如果剧烈活动或咳嗽等就有可能出现呕吐。喂奶的时候要让小孩完全含住乳头,如果是奶瓶喂养要注意奶嘴里面不要留有空气。每次不要吃得过饱。喂完奶后,最好让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轻拍孩子背部,可使吸进去的空气跑出来。喂完奶后,抱起和放下孩子时动作要轻,活动度要小些。摇晃不要太厉害。平常一定要注意睡觉的时候一定要侧睡和呕吐的时候一定要尽快侧身低头让小孩吐出来,如果来不及从口腔吐出来就很容易呛入呼吸道和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甚至发生窒息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4-6个月后会逐渐自行好转的。
2016-05-26 11:16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给宝宝喂奶时,尽量竖着抱他。每次喂完奶都要给宝宝拍嗝。不要压着宝宝的肚子。宝宝穿的衣服和纸尿裤一定不能太紧,给他拍嗝的时候,不要把宝宝的肚子压在你的肩膀上。宝宝吃完奶后,不要让他动得太厉害。尽量让宝宝保持直立的姿势半小时左右。别给宝宝吃多了。如果宝宝似乎每次吃完奶后都要吐一点儿,他可能是吃得太多了。如果宝宝睡觉的时候容易吐奶,你可以把他的头抬高一些。
2016-05-26 11:23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
宝宝吐奶是很常见的情况,其原因多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
2016-05-26 11:31
-
-
回答6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杨娟 主治医师
北京丰台广济中西医结合医院
其他
儿科
-
你好小儿的贲门功能是还没有发育完善的,所以吃奶后如果剧烈活动或咳嗽等就有可能出现呕吐.每次不要吃得过饱.喂完奶后,最好让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轻拍孩子背部,可使吸进去的空气跑出来.哺乳后一般讲婴儿保持于右侧卧位防治呕吐引起窒息:感谢您的咨询,欢迎您再次提问,祝您健康
2016-05-26 1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