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产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激素变化、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社会支持不足、既往精神病史等。 1.激素变化: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抑郁风险。 2.心理压力:对育儿的担忧、身材变化的焦虑、家庭关系的紧张等心理压力,容易引发产后抑郁。 3.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概率可能增加。 4.社会支持不足:缺乏家人的关心和帮助,社交圈子变小,会使产妇感到孤独和无助。 5.既往精神病史:曾有过精神疾病史的产妇,产后更易出现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产妇自身要学会调节情绪,家人也要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帮助产妇尽快恢复健康。
2024-10-21 18:10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尹君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典型的产后抑郁症的症状类似于重型抑郁症,主要表现焦虑和抑郁心境,疲劳,睡眠障碍,食欲异常,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感到内疚,羞愧,愤怒,没有能力或无望感,存在自杀想法或自杀行为,有时出现强迫观念或行为,怕出门,对自己,小孩及伴侣过分关心,怕发生不幸事件等.自我调整的办法:焦点转移:如果产后的确面临严重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甚至问题棘手难以解决,不要让精力总是粘滞在不良事件上.越想不愉快的事心情就会越不好,心情越不好越容易钻牛角尖,心情就会越发低落,陷入情感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所以要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象《飘》中女主角郝思佳面对困境时所说“明天再想”,就是一种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 主动求助:产后抑郁的女性内心会有一种无助,心理专家分析,这种无助感可能是幼年被忽略的阴影地重现.这其实是一种希望获得他人关注的信号,所以主动寻求和接受别人的关注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 放松充电法:适当调节变动生活内容,不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而忽略了自己,将孩子暂时交给其他人照料,让自己放个短假,哪怕是两小时,半天,也能达到放松自己的和精神充电的作用.避免心理,情绪透支. 行为调整法:鉴于女性生产后不适于做剧烈的运动,但一些适当放松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深呼吸,散步,打坐,冥想平静的画面,听舒缓优美的音乐等等. 倾诉宣泄法:找好友或亲人交流,尽诉心曲,大哭一场也无妨,尽情宣泄郁闷情绪. 角色交替法:别忘了虽然已为人母,但仍是老公的娇妻,父母的爱女,谁也不可能只做24小时全职妈妈,所以要给自己换个角色享受娇妻爱女的权力. 自我鼓励法:自我欣赏,多看自己的优点,多看事物的好处,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 自我实现法:生儿育女只是女性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决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不要忘了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潜力和需要.也许趁着休产假的时间还能关注一下自己有擅长的事业,等产假结束会有改头换面的新形象出现. 食物治疗法:产妇在“月子”里通常都会吃大量补品,殊不知这些食物很容易令人心烦气躁,失眠焦虑,严重的还会出现种种“上火”迹象.所以要多搭配吃一些清淡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自内而外地调整身心状态.
2024-10-21 18:10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浩庆 医师
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
一级
全科
-
不会是产后抑郁症!一般来说,从一个天使般的少女到人妇,再到人母,在心理上是一个让人几乎接受不了的转折。特别是现代女性,在娘家,是一个娇里娇气、还有些蛮不讲理的独生女,不管对错,爸妈都会担待,孩子少,惯嘛(几乎只有权利,没有责任、义务);而到了婆家,就不一样了;结了婚的女人,那就是大人了;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以及新角色对你的要求(几乎很少权利,只剩下责任、义务了),所导致的心理压力,心中所期望的美满婚姻和现实生活中的平淡、甚至大失所望的婚姻生活所形成的强大落差,婆母出于天性、对儿子近乎自私、保护性的母爱和对儿媳天敌般的戒备、同性间带有嫉妒性的刁难,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磨合,都会使人心理严重失去平衡,再加上22岁心理尚欠成熟,就更能够产生郁闷、厌烦、不安、烦躁、生气、看什么都不顺眼的浮躁心情。这种情绪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绪,一般来说,很难得到婆家人和老公(老公心理也应尚欠成熟,或者缺乏处理家务事的经验和技巧)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体会不到你此时的心情,正所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此时,也是家庭矛盾最容易激化的时候。建议: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和婆婆、大小姑发生正面冲突(公公一般不会),减少与小叔的单独接触,否则,可能影响你婚姻的质量;将注意力转移到教育孩子身上,教育孩子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于一身的复杂工程,值得你去认真学习研究一番;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求平安无事;轻易不要向老公抱怨婆家人的缺点,更不要四处散播,家务事是斩不断、理还乱的头痛事,越陷越深;凡事换位思考,比如自己是丈夫、自己是婆婆、自己是公公等等,多承担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和义务,少要求自己的权利和待遇;回娘家也不要倾诉,最好的办法是上网找不熟悉的人倾诉,也不要憋在心里。记住,你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别人,都是为了婚姻、为了爱情、为了孩子、为了你自己的幸福。没有这个想法,内心难免失衡。以上所叙,是中国现代婚姻中存在的一般情况,你的生活里不一定存在,仅供参考。祝你幸福!
2024-10-21 18:10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许宗彦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结婚了就算一个小家了,经济还是跟公婆分开独立的好,我公婆从来不问不拿我们的钱,有时候公公急用都是跟牢固说借,一般几天就还给老公了,婆婆前几天买项链因为是晚上,她没现钱,我主动说我刷卡,过了两天婆婆就取来还我了,谈钱伤感情,还是分清楚的好,我个人认为
2024-10-21 18:10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表现为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其发病率国内外报道有差异,西方国家报道为10%~20%,国内为536%~1109。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由于产妇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症,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因此及时发现产妇抑郁症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一、引发相关因素1、生理因素 妇女从怀孕至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有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相关,产妇本人的健康状况对孕期产生抑郁情绪也有很大影响。2、心理因素 妊娠、分娩伴随着一系列的躯体和心理变化,虽然大多数孕产妇适应良好,但也有个别孕产妇出现适应不良。有些产妇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初为人母的角色改变,使其面临自身康复和育婴两大问题,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无法克服做母亲和工作的压力,尤其是文化程度高的人由于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考虑问题多,情绪较复杂,易发生抑郁。加之由于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束缚,生女孩的产妇心理压力、心理负担更大。3、家庭和社会因素 对于产妇而言,最强大的社会支持来源于其丈夫。有调查表明婚姻满意度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缺乏丈夫支持的产妇更易患抑郁症。部分产妇由于分娩,可能失去劳动就业的机会,减少了家庭经济的来源而导致经济上的压力加重,常常造成产妇的抑郁。4、产科因素 分娩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忐忑不安的体验。虽然产科设备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提高,但产妇对分娩方式、对分娩疼痛感到恐惧,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等一系列机体变化,影响子宫收缩,使产程延长,导致难产,进一步加重焦虑、不安情绪,诱发产后抑郁的产生。二、心理护理1、加强产前教育 日本曾有学者报道,产前健康教育可使产妇抑郁症的发生率下降。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知识,进行优生优育的教育以及产后保健、育婴知识的宣教,指导孕妇合理的营养和活动锻炼。对有并发症的孕妇应积极帮助其调整心态,使其树立信心,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2、分娩护理 鼓励并帮助孕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用亲切、友善的语言指导产妇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使她们处于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减少分娩方式及产时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严格掌握剖宫产措施,积极处理孕期异常情况,尽量清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分娩时可根据产妇需求安排丈夫在场,以减少产妇的恐惧和不安。护理人员应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亲切友善的语言,使产妇感到温暖和支持。3、休养环境 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可以使产妇心情舒畅。此外,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尽量集中进行所有的治疗操作,动作轻柔,减少不必要打扰,避免谈论刺激产妇情绪的话题。同时,适时进行心理咨询,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训练,增加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心。4、适应母亲角色 向产妇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主动关心她们,鼓励她们,并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5、良好的家庭关系 丈夫应主动协调好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尽可能多陪伴在产妇身边。家庭、社会及其他有关人员应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要耐心倾听其倾诉,使其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消除苦闷心境,感到自己在社会中、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指导产妇注意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和处理产褥期间工作生活的各种变化,及早融入社会生活中。
2024-10-22 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