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浩庆 医师
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
一级
全科
-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等。预防方法主要有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患者等。 1.症状: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 39℃以上。咳嗽、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眼结膜炎导致眼睛发红、流泪。口腔麻疹黏膜斑是早期特征性表现。皮肤斑丘疹先出现在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及四肢。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3.诊断方法:医生会根据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检测等进行诊断。 4.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热、止咳等。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 5.预防措施:接种麻疹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总之,麻疹是一种需要重视的传染病,但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能够较好地控制病情。
2024-10-21 15:47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贺涛 主治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您好":麻疹是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有直接杀死麻疹病毒的特效药。像其它病毒性疾病一样,患麻疹时,需要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并加强支持疗法,帮助患者度过极期。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2)前驱期及出疹期高热时,不宜采用冷敷或较强烈的退热剂,以防疹子出不顺。对伴有烦躁不安患儿或为预防高热惊烦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如鲁米那(每次每公斤体重1—3毫克),非那根(每次每公斤体重0.5—1毫克),水合氯醛(每次每公斤体重30—50毫克)。对过高热患儿为减少高热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可酌情给予小量退热剂,使体温降至38—38.5℃,切忌大量发汗与急速降温。(3)对前驱期或出疹期疹出不透者,可服用五粒回春丹透疹散、银翘散或鲜芫荽煎剂,芦根汤等协助透疹。(4)患儿体力消耗大,但食欲差、纳食少,故应注意补充大量水分及多种维生素(Bl、B2、C、A及D),饮食宜清淡易消化。1次吃不多,则可少量多餐,勤喂水。(5)咳嗽重者可服棕色合剂、止咳糖浆等。痰粘或声嘶者应给雾化吸入,每日4—6次。(6)肠道症状重者,应加用胃蛋白酶合剂,每岁1毫升,每日2—3次或胰酶片,0.1一0.3克,每日2—3次,以助消化。每日腹泻超过5次者,可予小量收敛剂。(7)护理上要注意保持室内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定时通风换气时,应将患者安置在避开风口处。要注意眼、鼻、口的卫生,眼鼻分泌物多,勿使堆积,要用湿水或3%硼酸水勤洗,保持鼻腔通畅。遇有结膜炎,可点用0.25%氯霉素眼液。每次喂饭、药和水果后,要喂温白开水少许,并定时1日数次以生理盐水或3%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预防口腔炎症、溃疡的发生。(8)没有合并细菌感染时,无需常规应用抗生素。
2024-10-21 15:47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赵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发生发痒的情形,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有感染时常须应用抗菌素,对某些食物过敏时暂且不吃.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但有些荨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难确定或不能发现病因.治疗除用抗组胺药外,可使用利血平,氨茶碱,安络血,6-氨基已酸,维生素K,维生素E,维生素B12,组胺球蛋白,转移因子,普鲁卡因等.
2024-10-21 15:47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张俊相 住院医师
威县妇女儿童医院
二级甲等
外科
-
如果是退热后出的红点就是小儿急疹,一般6个月的宝宝容易出小儿急疹的,不用怕,护理好宝宝,别让他抓伤了就行,全出了,很快就会好的。
2024-10-21 15:47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希弘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小儿麻疹作者:佚名小儿麻疹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潜伏期一般10—11天(自与麻疹病人接触到发病的时间)。症状有发烧(可达39—40℃),眼结膜发炎、眼皮肿胀、流泪、畏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2—3三后口颊粘膜可见绕有红晕的白色斑点,这些对麻疹诊断有决定性作用。发烧第4天可见皮疹自耳后及颈部开始,渐及前额及颊部致全身,皮疹为致瑰色丘疹,大小不等,多如小米及高粱米粒大小,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亦有不同程度融合,色渐加深,呈暗红色,发高烧可达40℃左右。如果没有并发症,见疹3天后,热度逐渐下降,皮疹以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先出先退),留有褐色斑痕及细微脱屑,经1—2周完全消失。 座疹并发症有喉炎、肺炎、中耳炎、脑炎等,或护理得当可以避免。 (1)怎样护理患儿 麻疹是病毒性传染病,无特效疗法,护理非常重要首先的问题是透诊,如果皮疹能顺利出齐、出透,病毒可以充分散发,病情发展就比较顺利。如果出疹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包括受风、受寒、或并发肺炎、心衰等影响,疹出不透,疹毒内陷,由病情就要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使患儿顺利度过出疹期(一般3—5天),可服表疹中药:荚茅15克、芦根15克、薄荷6克、芥穗6克、牛蒡子9克、杏仁9克、连召9克,煎服,根据症状可加减。此期护理也非常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A、患儿居室内要保持一定温度与湿度(温度冬季16—18℃、夏季21—26℃、湿度冬季需要30—40%,夏季30—70%),避免干燥和寒冷;室内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透气1小时以上(冬天半小时—1小时),但勿半患儿安置在受风直吹的门窗底下。 B、户外爆晒被褥,室内用具先用肥皂水、再用清水擦洗。 C、麻疹患儿出疹胡鼻涕多、眼分泌物多、高烧、精神不佳、进食少、常腹泻、口唇干裂、咳嗽、有痰不会咯,应经常用淡盐开水给孩子擦洗鼻、眼,多次少量喂湿开水、奶、莱汤等。 D、出疹期体温超过39.5℃以上,可酌情服解热药,防止高烧抽风,维持在38—39℃为理想。无合并症小儿疹后5天可解除隔离,如有肺炎、喉炎等并发症,推迟到疹后10天再解除隔离。 (2)麻疹的预防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热病。它的特征是发烧3—4日,热退后周身出现红疹,初期诊断有困难。此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6个月至2岁婴儿患病较多。 此病潜伏期平均10天,烧可达39—41℃,但患儿精神尚好,可逗乐,与其他高烧病儿不同。咽部有充血,颈周围淋巴结普遍肿大,尤以枕骨下及颈后淋巴结为明显,无压痛,热退后数星期方消退。烧退时颈及躯干很快出现遍及全身的红色小型的斑丘疹,疹直径2—3毫米,压之退色,出疹后1—2天即退,不留任何色斑。此病愈后良好。对与患儿有接触的小儿要注意隔离观察10天,患儿若出现高烧可继续隔离观察,高烧期可适当吃些退热药,头部枕冷水袋,并多饮水,疹退即痊愈。
2024-10-21 2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