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薛祖洋 医师
冠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溶血病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一类疾病。其能否治愈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和患者个体差异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输血治疗、光照治疗等。 1.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若是蚕豆病,应避免食用蚕豆及相关制品。 2.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促进胆红素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以及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E。 3. 输血治疗:严重贫血或出现休克时,需要及时输血改善症状。 4. 光照治疗: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光照疗法可促进胆红素分解。 5. 脾切除: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脾切除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之,溶血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并注意定期复查。
2024-10-13 13:37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杨东银 医师
安都卫生院
一级
内科
-
新生儿溶血病又称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溶血性疾病,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的最重疾病,目前已发现26个血型系统,160种血型抗原,在我国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最高,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较少,但Rh溶血临床表现比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重治疗:原则是纠正贫血,防治心力衰竭,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治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一,光照方法: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变成水溶性异构体,随胆汁和尿排除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时婴儿用黑布遮眼,除尿布外,全身皮肤裸露持续光照1~2天,少数可延长3~4天,可获得满意疗效.
2024-10-13 13:37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肖起涛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内科
-
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重的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是全国重点专科,科主任孙伟正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不敢说是全国最好的,但还是一流的.
2024-10-13 13:37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庆松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要积极地进行治疗。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吃药,清肝利胆口服液或者茵陈汤。如果吃药效果不好就要照蓝光了,必要时还得进行换血治疗
2024-10-13 13:37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疾病介绍:新生儿溶血病又称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溶血性疾病,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的最重疾病,目前已发现26个血型系统,160种血型抗原,在我国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最高,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较少,但Rh溶血临床表现比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重.MN溶血最为罕见.例如:上海1959~1977年18年内共检测835例新生儿溶血病,其中A,B,O溶血病712例(85.3%),Rh溶血病122例(14.6%),MN溶血病1例(0.1%). 发病机理:新生儿溶血病是因胎儿红细胞具有从父亲遗传而来,而又为母亲红细胞所缺乏的抗原,此种红细胞血型抗原在胎儿时期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种血型抗体中的IgG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抗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破坏胎儿红细胞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治疗:原则是纠正贫血,防治心力衰竭,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治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一,光照方法: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变成水溶性异构体,随胆汁和尿排除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时婴儿用黑布遮眼,除尿布外,全身皮肤裸露持续光照1~2天,少数可延长3~4天,可获得满意疗效. 二,换血疗法:目的: 1,换出新生儿体内致敏的红细胞及抗体,阻止溶血进一步发展; 2,换出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3,纠正贫血,防止心衰发生. 三,其他疗法:补充白蛋白,纠正酸中毒可减少血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可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四,纠正贫血,如贫血严重需输血治疗时,开始应少量输血,确信输血后未加重溶血,方可继续按需要量输入.
2024-10-13 16:24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至今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为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上海1959~1977年18年内共检测835例新生儿溶血病,其中A、B、O溶血病712例(85.3%),Rh溶血病122例(14.6%),MN溶血病l例(0.1%)。是由父亲遗传而母亲所不具有的显性胎儿打细胞血型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当不完全抗体(IgG)进入胎儿血循环后,与红细胞的相应抗原结合(致敏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引起溶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