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刘保福 主治医师
威县常屯卫生院
一级甲等
妇产科
-
新生儿天生患有外耳道炎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羊水刺激、免疫功能异常、耳部结构异常等有关。 1.遗传因素:部分外耳道炎可能与遗传基因相关,若家族中有外耳道炎病史,新生儿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2.孕期感染:母亲在孕期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影响胎儿耳部发育和健康。 3.羊水刺激:胎儿在子宫内时,羊水可能对外耳道产生刺激,引发炎症。 4.免疫功能异常:新生儿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御病原体能力较弱,易患外耳道炎。 5.耳部结构异常:如外耳道狭窄、闭锁等结构异常,易导致分泌物积聚,引发炎症。 总之,对于天生患有外耳道炎的新生儿,家长应及时带其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保持新生儿耳部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2024-10-13 14:47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志全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
二级甲等
儿科
-
新生儿外耳道炎从黄脓到黄水是好现象吗?还有好点的药吗新生儿耳朵的解剖结构特点是外耳道狭小,中耳咽鼓管短宽平直,出生时已有少许羊水残留在耳道内,加上皮脂腺的分泌液,所以较为湿润,易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如洗澡时不慎让水流入,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则细菌可侵入外耳道及中耳,引起炎症.平时在护理时就应注意宝宝外耳道的清洁卫生,可用干棉签轻轻清理外耳道(切勿深入耳道内).喂奶后要将宝宝抱起拍背,以免吐奶后乳液流入外耳道.洗澡时一定小心不让水流入耳道内.同时,也应注意口腔的卫生和预防呼吸道感染.您的小儿从流黄脓到黄水应是好转的迹象.但仍应用药.外耳道炎常用中成药:①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 ②中药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围肿胀.可以水调散外敷(即黄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凉开水调成糊状涂布耳周肿胀处或以湿热毛巾敷局部). 外耳道炎常用西药:外耳道局部可涂布醋酸去炎松霜,可的松软膏等.
2024-10-13 14:47
-
-
回答3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孟庆福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全科
-
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炎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用药:①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②中药喜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可热敷促使炎症消散.注意事项外耳道有异物或耵聍时应及时清除.但应注意纠正挖耳习惯,禁止使用不洁净的器械如发夹,锐利的耳勺挖耳,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还应保持外耳道干燥,游泳时若污水入耳应及时拭净.
2024-10-13 14:47
-
-
回答4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
可以点滴消炎止痛的酚甘油,掏耳朵最好用卫生棉签,平时洗澡不要弄进水。
2024-10-13 14:47
-
-
回答5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贺涛 主治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内科
-
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易致本病,常常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临床表现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击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吸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塞.遮蔽鼓膜,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由于分泌无刺激,屏间切迹或耳垂亦可受累.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有压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系爱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浑浊,增厚,标志不清,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一)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二)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三)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四)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 (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鉴于为婴儿,建议儿科医师会诊.1,未病时就注意卫生,尤其是儿童.凡有化脓性中耳炎,耳疖肿,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围清洁,并要注意不要乱掏耳朵. 2,既病之后,切忌水洗.如其污秽或痂皮堆积,可先用植物油涂擦,待其疏松之后,再用纱布或消毒过的软纸轻轻擦净.实在必须洗涤者,用苦参汤. 3,按时更换外用药,按时进服内服药. 4,痒时忌搔抓,必要时泡些食盐水,滴在痒处.其浓度以能达到止痒为标准.如是小儿要防止他乱抓搔擦. 5,患病期间,忌酒类,辛辣食品(如大葱,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芥菜,雪里红,姜,咖喱),腥物,淡水产品,海鲜. 6,洗澡,理发,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内,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7,患病之后禁止游泳. 8,忌一切海味鲜发物,榨菜,芥菜,雪里红等食物.
2024-10-13 1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