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谷印亮 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其他
理疗科
-
监护仪的报警声不完全等同于抢救信号,主要有以下因素:报警原因多样、病情判断复杂性、设备设置差异、患者个体状况不同、医护人员综合评估。 1. 报警原因多样:监护仪可能因心率、血压、血氧等指标的轻微波动而报警,不一定意味着病情危急。比如心率短暂加快可能是患者活动导致,而非严重心律失常。 2. 病情判断复杂性:患者的整体病情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不能仅依据监护仪的单一指标报警。例如,一个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某项指标的暂时异常不一定需要立即抢救。 3. 设备设置差异:不同的监护仪设置参数可能不同,报警阈值也有差别。有时报警可能是设置不当引起的误报。 4. 患者个体状况不同: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和耐受能力各异。同样的指标异常,对健康基础差的患者可能更危险,对基础好的患者可能不那么紧急。 5. 医护人员综合评估:医护人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决定是否启动抢救。 总之,监护仪报警声只是一个提示,需要医护人员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抢救,以确保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救治。
2024-10-22 17:02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佛保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脊柱外科
-
监护仪出现报警声应及时报告护士和医师,但监护仪的报警声并不完全等同于抢救信号。病人的每个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出现异常,都会使仪器报警。如温度传感器与病人接触不良,则会使体温测量偏低;若病人出现持续大幅度的身体活动,呼吸频率也就无法测准;病人的活动会引起心电信号的变化,导致心电波形失准;测量血压时操作不规范,袖带尺寸、放置部位和捆绑的松紧度偏差,都有可能影响血压的数值,导致虚假报警;测量血氧饱和度的装置是一个光电探头,使用时夹在有动脉血流且厚度较薄的组织上,如手指、耳垂等。探头接触不良或长时间夹闭、挣脱探头,以及病人末梢循环不畅,都不能使探头正常工作。仪器毕竟是物体,没有人脑灵活,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都会产生虚假信号让人虚惊一场。
2024-10-22 1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