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何兴祥 主任医师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供血不足引发的病症,其症状多样,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致病因素较多,治疗方法也有多种。药物治疗需谨慎,身体出现不适时,应首先寻求医生的意见,避免盲目用药。
2017-09-24 12:34
1.病因: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低血压等,导致结肠局部血液供应减少。
2.症状:多突然发病,急性腹痛常为首发症状,伴恶心、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及暗红色血便。
3.检查:通过结肠镜、血管造影、CT 等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4.诊断:依据症状、病史、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需与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等鉴别。
5.治疗: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药物治疗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以及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预防感染。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6.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肠坏死、穿孔等并发症。
总之,缺血性结肠炎需要引起重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系由结肠某一部位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病变。临床上常突然起病,以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及腹泻,排出暗红色血便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肠坏死,并发肠穿孔及腹膜炎。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主要好发于肠系膜上、下动脉交接的部位,如结肠脾曲和直肠乙状结肠交接部。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血供不足有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