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汪敏 主治医师
浙江工业大学医院
一级
内科
-
抗凝治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药物相互作用、个体差异影响疗效、监测困难以及可能的过敏反应等。 1.出血风险:抗凝药物会抑制血液凝固,可能导致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常见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使用不当都可能引发严重出血。 2.药物相互作用:很多药物会影响抗凝药的效果,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等。 3.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抗凝药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4.监测困难:像华法林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来调整剂量,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和不便。 5.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抗凝药物成分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 总之,抗凝治疗虽然能有效防治血栓,但也伴随着各种潜在风险。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4-10-14 12:30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印生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心内科
-
心脏换瓣手术后,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治疗。但抗凝治疗是把双刃剑,应用正确,就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因血栓引发的并发症。反之,则会造成各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血斑、血尿、便血等,最严重的可导致脑出血。抗凝药剂量不足,或存在降低抗凝疗效的因素时,便达不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由此可发生多种血管栓塞方面的疾病,较为严重的是肺栓塞、脑栓塞等。
2024-10-14 2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