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朱微微 主治医师
安徽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
慢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通常由于体内铁质储备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虽然它通常不是立即危及生命的状况,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如疲劳、免疫功能下降等。
2017-11-14 15:15
1. 病理机制: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吸收障碍是常见原因,导致体内铁储备耗尽,血红蛋白合成受阻。
2. 症状表现:初期可能仅有轻微乏力,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
3. 诊断确认:通过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测定来确诊。
4. 治疗方案:一般采用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配合富含铁的食物,严重时可能需静脉补铁。
5. 中医辅助:中医科可提供补气养血的中药调理,如当归、黄芪等,以辅助改善贫血状态。
慢性缺铁性贫血虽不严重,但需重视并积极治疗。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并调整饮食习惯,增加铁质摄入,同时定期复查,确保血红蛋白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若病情持续不改善,建议寻求更高层次医疗机构的帮助。
自行处理身体不适可能加重病情,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