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钟微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级甲等
新生儿外科
-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治疗方法包括继续哺乳、增加喂奶次数、药物治疗等。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应赶紧就医,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诊治,不宜擅自用药。
2017-12-01 23:03
1.继续哺乳:鼓励母亲继续喂奶,采取多次少量的方式。
2.增加喂奶频次: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应频繁喂奶,每天至少10次。
3.光照治疗:可进行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分解。
4.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茵栀黄口服液等,但需遵医嘱。
5.密切观察:监测黄疸及患儿一般状况、吃奶和体重增长情况。
母乳性黄疸通常预后良好,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但要密切配合医生治疗和观察。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