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何兴祥 主任医师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反流、食管黏膜防御机制减弱等。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使用药物等。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关爱自己,从关注健康开始。身体不适时,请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2018-01-18 15:32
1. 发病机制: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酸反流进入食管,损伤食管黏膜。
2. 症状表现:烧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难等。
3. 诊断方法:胃镜检查、食管 pH 监测等。
4. 生活方式调整:少食多餐,避免高脂肪、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
5. 药物治疗:奥美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兰索拉唑作用相似,抑酸效果较好;泮托拉唑安全性较高。但具体用药应遵医嘱。
6. 治疗周期:根据病情轻重,治疗周期不同,一般需 4-8 周。
总之,对于食道鳞状上皮轻度增生伴反流性食管炎,应综合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同时,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