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吴跃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三级
肝病一科
-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是慢性乙肝常见证型之一。患者可能出现口苦、胁肋胀痛等症状。治疗和预防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身体稍有不适即应就医,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治疗。
2018-02-14 11:21
1.疾病原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肝胆湿热证的出现与体内湿热之邪有关。
2.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常采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西医治疗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
3.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果。
4.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
5.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6.定期复查: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
总之,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要重视治疗和预防,遵循医嘱,以促进康复和防止病情进展。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我国是高发区,感染率为1/10,按病原学的不同可分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此外,最近还发现第6~8型肝炎病毒,分别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的TTV病毒和SENV病毒。其中甲、戊肝表现为急性肝炎,病程自限性,慢性迁延。乙、丙、丁型肝炎常发展成慢性肝炎。庚肝、TTV病毒均为输血后感染。急性病例多在2~4个月后恢复,乙、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成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细胞癌,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