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周泉波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胰腺中心
-
胆囊萎缩指胆囊体积缩小,功能减弱或丧失,可能由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反复刺激引起,严重时影响消化吸收,引发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决定是否采取治疗措施。面对身体不适,切勿拖延,应立即就医并遵循医嘱,安全有效地恢复健康。
2018-03-09 19:49
1.病因分析: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导致胆囊壁增厚,弹性降低,最终形成萎缩。
2.症状表现: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消化不良、脂肪泻等,严重者可能出现黄疸。
3.诊断方式:通过超声检查、CT扫描或MRI确认胆囊形态及功能状态。
4.治疗决策:若胆囊功能完全丧失,且症状明显,考虑行胆囊切除术;若症状轻微,可通过药物控制炎症,定期复查。
5.生活方式调整:减少高脂食物摄入,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胆囊萎缩虽非危急重症,但对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必要时需通过手术治疗。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胆囊萎缩? 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致胆囊壁增厚,胆囊体积明显缩小者,谓胆囊萎缩。此类病人常有较长的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病史,平素症状不明显,但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人除有胆区疼痛不适外,多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胆囊萎缩属中医学的“胆胀”范畴。《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