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仝小林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级甲等
内分泌科
-
电解质紊乱通常由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药物影响、疾病因素等引起,如严重腹泻、长期服药、肾功能不全等。自行处理身体不适可能加重病情,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关键。
2018-07-30 23:41
1.水分流失:严重腹泻、呕吐、大量出汗、尿崩症、失血等,导致体内水分及电解质一并丢失。
2.药物作用:长期服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某些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等。
3.疾病影响: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如醛固酮增多症)等,影响体内激素代谢和电解质平衡。
4.饮食问题:长期不能正常进食或饮食不均衡,无法摄取足够的电解质。
5.其他因素:烧伤、放化疗等特殊治疗也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
引起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多样,需综合判断。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是指血浆中离子(Na、K、Ca、Mg、Cl、HCO3等)不在正常范围内,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症状。阳离子以Na含量最高,约占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他的离子含量虽少但却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