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叶烨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急诊科
-
电解质紊乱源于多种因素,包括水分摄入不足、过度出汗、腹泻、呕吐、肾脏疾病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健康无小事,身体不适切莫忽视。及时就医,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2018-07-30 23:39
1.水分摄入不足:长时间不补充水分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导致体内水分减少,从而引起电解质浓度异常。
2.过度出汗: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随汗液丢失电解质,尤其是钠和钾。
3.腹泻与呕吐:频繁腹泻或呕吐会导致体液大量流失,电解质随之排出体外,引发紊乱。
4.肾脏疾病:肾脏功能异常,如肾衰竭或肾小管酸中毒,影响电解质的正常排泄和重吸收。
5.药物影响:特定药物如利尿剂(呋塞米)、ACE抑制剂(依那普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可能干扰电解质平衡。
电解质紊乱由多种内外因素造成,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预防过度出汗、及时治疗胃肠道疾病及肾脏疾病,并合理使用药物,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紊乱发生。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是指血浆中离子(Na、K、Ca、Mg、Cl、HCO3等)不在正常范围内,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症状。阳离子以Na含量最高,约占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他的离子含量虽少但却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