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科
-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症状表现多样,诊断方法明确,治疗手段有效,预后情况不一。包括病毒感染、炎症水肿、神经损伤、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面对身体的不适,最明智的选择是立即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确保安全有效。
2018-07-26 14:56
1.发病机制: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也可能是面神经的炎症水肿,导致神经受压;神经损伤,如外伤、手术损伤等;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面神经;少数与遗传因素有关。
2.症状表现: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闭眼,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
3.诊断方法:通过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电图、神经兴奋性试验等,明确神经损伤程度。
4.治疗方法: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水肿,如泼尼松;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 B1、腺苷钴胺;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配合针灸、理疗促进恢复。
5.预后情况:大部分患者在及时治疗后可恢复良好,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面肌痉挛、连带运动等。
总之,周围性面瘫通常与血管类疾病关系不大。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接受规范治疗,以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