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隋立森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癫痫中心(大学城分院)
-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疾病,治疗药物包括青霉胺、二巯丁二酸、锌剂等。若身体出现异常症状,请立刻就诊,根据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2018-08-27 07:03
1.青霉胺:能促进铜离子排出,是常用的驱铜药物。
2.二巯丁二酸:可与铜离子结合,增强铜的排泄。
3.锌剂:如硫酸锌,能减少肠道对铜的吸收。
4.四硫钼酸盐:能阻止铜在胃肠道吸收。
5.依地酸钙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于驱铜治疗。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LD)由Wilson(19l2)首报,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以豆状核、肝、肾和角膜铜沉积表现的各种 异常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发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约为15~30/100万。基因频率约0.003~0.007,杂合子频率稍大于0. 01。本病在我国尚无流行病学的大宗资料报告,根据广州中山一院神经科1981~1991年神经遗传专科门诊957例初诊病例分析,WD共97例,占10.14%,居全部单基因遗传病的第2位,可见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