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常见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发生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等有关,一般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1.发病机制: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早发型可能与母乳摄入不足、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晚发型可能是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 2.症状表现:患儿皮肤、巩膜黄染,通常胆红素值不会过高,精神状态及吃奶情况良好。 3.诊断方法:通过胆红素检测、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综合判断。 4.治疗方式:一般胆红素值不高时,可继续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喂养次数;胆红素值较高时,可能需要暂停母乳 2-3 天,改喂配方奶。 5.预后情况: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黄疸可逐渐消退,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长期影响。 母乳性黄疸虽然较为常见,但家长也需密切关注孩子的黄疸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4-11-14 22:46
-
其他网友提过类似问题,你可能感兴趣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