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任立存 主治医师
淮北口腔医院
其他
内科
-
漏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腹内压增高、解剖因素、营养不良、年老体弱、手术损伤等。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 腹内压增高:长期便秘、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增高,使直肠向下移位。应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疾病,如使用开塞露通便、止咳祛痰药物缓解咳嗽、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改善排尿。 2. 解剖因素:幼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年老体弱等,使肛门直肠周围组织软弱,容易发生直肠脱垂。需加强营养支持,增强体质。 3. 营养不良:身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影响组织的韧性和弹性。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4. 年老体弱:老年人肌肉松弛,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可进行提肛锻炼,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5. 手术损伤:肛肠手术操作不当损伤周围组织。一旦发生,需及时评估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总之,直肠脱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直肠脱垂的发生。
2024-11-21 1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