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陈秋莉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
小孩EB病毒感染后又发烧,可能是病毒未完全清除、合并其他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这种情况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明确原因。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刻就医,遵从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不宜自行开药。
2013-06-21 18:23
1.疾病原理:EB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后可能潜伏在体内,当孩子免疫力下降时会再次活跃导致发烧。
2.常见原因:可能是原感染未彻底控制,也可能是在此期间又感染了细菌、支原体等。
3.检查项目:需要进行血常规、EB病毒抗体及核酸检测等,以明确具体情况。
4.治疗方法:若为病毒未清除,可能使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若合并细菌感染,可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药物使用均需遵医嘱。
5.日常护理: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通风,饮食清淡易消化。
总之,小孩EB病毒感染后再次发烧,家长要尽快带孩子就医,查明原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
-
回答2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李强 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普内科
-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因此得名。一、生物学性状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在染色体内。二、免疫性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三、微生物学诊断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四、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一)非肿瘤性疾病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mononucleosis.IM)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该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
2013-06-24 16:45
(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
(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
(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
(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
(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IM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细胞改变较多,大多白细胞总数增高,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口腔白癍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EBV感染后常引发致死性IM或恶性淋巴瘤。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现。(二)肿瘤性疾病1.Burkitt’s淋巴瘤EBV是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及Barr等在1964年首次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中分离出来,与Burkitt’s淋巴瘤的相关性勿庸置疑。Burkitt’s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前者主要见于非洲中部的儿童,病变部位多见于颌部,亦见于眼眶、中枢神经系统和腹部,小无裂B细胞为其形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有关,近几年又发现了许多与EBV相关淋巴瘤的新亚型。
2.霍奇金病(HD)传统上将其分4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
其中混合型与EBV关系密切,病毒检出率可达96%,而结节硬化型及以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检出率分别为34%和10%。HD与EBV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地域及年龄差别。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EB病毒? 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与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的鼻咽癌以及非洲儿童的淋巴癌有密切关系,被认为是可能的人类致癌病毒之一。EB病毒全世界可见,90%以上的成人有过感染。据调查,EB病毒与全球约1%的肿瘤发病有关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它与口腔腺体肿瘤、胸腺瘤、器官移植后肿瘤以及艾滋病病人所患的B淋巴细胞瘤等有密切联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