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们邀请临床执业医师解答上述提问,您可以进行追问或是评价
-
王秀菊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级甲等
血液内科
-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感染、药物副作用、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面对身体不适,切勿拖延,应立即就医并遵循医嘱,安全有效地恢复健康。
2019-12-16 16:50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细菌感染如伤寒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如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阿莫西林等。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抗甲状腺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影响造血,引起细胞减少。需停药或换药。
3.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反应破坏白细胞。治疗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
4.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可能需骨髓移植、免疫治疗等。
5.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影响造血。治疗包括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并根据情况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多样,需综合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血常规。
-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定又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增加,比正常人群平均值多2个标准差以上,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 ,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 。 查看全文»